top top top
第B06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馬冀賴回到“九二共識”基礎
台兵不堪軍中壓力墜樓亡
台震後疑水質受污染
民進黨“針扎”難安?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4月16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民進黨“針扎”難安?

香港中通社記者 鄭竣凱

    面對“中華民族”橄欖枝

    民進黨“針扎”難安?

    “習馬二會”在期待中登場,闊別九年的“老朋友”再度相見,為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同為中華民族”的新層次共識,也緩和當前緊張的兩岸形勢。二○二四年台灣當選領導人賴清德即將就職,面對“中華民族”橄欖枝時,似乎感到燙手。

    民族情懷真實流露

    台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赴大陸參訪十一天,帶領台灣學生在廣東、陝西及北京等地尋根祭祖、參訪史跡。黃帝陵前,長城牆上,秦皇墓中,盧溝橋旁,馬英九或感慨萬千,或不時哽咽,但都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這份民族情懷的真實流露。

    承載兩岸共同關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十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馬英九,再續二○一五年“習馬會”前緣。與九年前不同,現在馬英九已然卸任,“習馬二會”政治性話語不多見,親情味滿滿,“中華民族”成為雙方會談中的關鍵詞。

    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會談中,馬英九提起“讓中華民族抬頭挺胸”的期待,習近平拋出“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包括守護共同家園、共創綿長福祉、鑄牢共同體意識及實現偉大復興。許多台媒事前都在關注,“習馬二會”將如何觸及“九二共識”等政治性表述,會談結束後,台媒們也將目光聚焦至雙方多次強調的“中華民族”,發現這四個字不只意味着血脈相連,更是對兩岸同根同源文化的認同,是更具包容性的共識。

    令台當局坐立難安

    兩岸形勢在今年台灣領導人選舉、金門海域撞船事件後愈發緊張,萬眾矚目的“習馬二會”為緊張形勢帶來了名為“中華民族”的潤物細雨,但對民進黨當局而言,雨滴落下卻彷彿“針扎”般令他們坐立難安。面對“中華民族”,台當局“陸委會”發言人詹志宏先稱為“用文化歷史的方式讓兩岸連結”,隨後便說此類論述將歷史、文化、地理等概念摻雜混合,“這是沒有必要的陷阱”。親綠媒體“美麗島電子報”去年四月有調查指,在台灣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者佔比近六成,如此被主流民意認可的論述被民進黨當局稱為“陷阱”,實際上暴露出民進黨迫不及待企圖“去中國化”,又不敢完全否認“中華民族”的矛盾心理。

    “習馬二會”燃希望

    民進黨二○○○年首度掌權以來,“去中國化”在台大幅啟動,從教育開始,輻射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民進黨企圖藉此將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從“中華民族”中剝離。這項進程看似隱晦且緩慢,卻正如台北女教師區桂枝示警的那樣,深深影響台灣年輕一代。

    儘管民進黨全面啟動“去中國化”多年,企圖推動“台灣民族主義”,但台灣主流民意依舊沒有捨棄“中華民族”的認同,前民進黨民代郭正亮在政論節目中質疑,“民進黨敢公開否認中華民族嗎?”

    賴清德將於五月二十日就職,這位“務實‘台獨’工作者”似乎尚未準備好處理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當前只得延續所謂“蔡英文路線”。從台灣觀光股在“習馬二會”後大漲可以看出,台灣民間對“中華民族”共識下的兩岸關係充滿希望。在即將卸任的領導人蔡英文執政下,民進黨當局則又一次背離主流民意。

    還有一個月時間,賴清德能否如馬英九呼籲一般,對大陸伸出“中華民族”的橄欖枝務實回應?

    (香港十五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鄭竣凱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