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測
“目測”本是用眼睛估測距離、高度和角度的方法。可我那天在佐敦附近街巷走一回,發現如今成行成市的雙餸飯店,門前總排着一條長龍。要為本地經濟把脈,何須看北上人流,目測這景況已心中有數。當然我並非要討論盛事繽紛之類的大題目,只是由此想起“目測”一詞的語言趣味。
每次到台北,總會光顧懷舊的平民自助餐,他們的結賬方式,有看重量的,也有看似任意的,即是最後由老闆喊出一個價錢,顧客便乖乖付賬無異議。問旅居當地的老友,他們如何估算?老友眼珠一轉:目測!有點搞笑的意思。覺得有趣。粵音兩字皆從入聲,我們平日其實口頭用此語不多,拗口也。
我們會寫“打量”或“經意地看”?但總不夠生動。趣味往往發生在生活情節中。
昔日主婦在市場買魚,是掀鰓看鮮活與否,如今則休得妄動,看魚眼與價錢便心裡有數,用的是目測大法。歐洲旅行時,在市集買蔬果,也是眼看手勿動,否則攤販會怒目趕客。我們很早便學會目測做人,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樣遊走江湖,那時的旅遊指南也沒有觀光以外的貼士,一切靠自己時,只好目測旁人做法。不舉目張望,隨時吃大虧。
教科書有天文地理,立身處世或生活常識要靠師長和家長,也無法教曉我們所有的東西,世界只能靠自己去看,存乎其心,即是目測,睇得多便學懂了。這是最重要的人生學習外篇。但人最難測。有一年在北大勺園遇學界名宿,異地相逢,我們常一起吃飯,一天飯後散步,他忽笑問:某某是個君子?怎麼我看來看去都看不清楚。久經世道的前輩都有看不透的人,何況我等淺資後生,可見練就一雙好眼睛不是容易的事;而人的虛偽,有時深不可測,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看得見的。
目測不只“看見”,是刻意地看,看完心中有數。自助餐老闆目測成價,是因為這價可多不可少。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