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6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尹力冀兩岸青年共推統一
“兩馬”海上貨運直航啟動
醜化台北故宮
台胞扎根南京務農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4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台胞扎根南京務農

呂曉露


農場梨園的梨花盛開 (呂曉露 攝)

    台胞扎根南京務農

    清明節前夕的一天上午,時雨時晴,戶外有點涼。我們應約驅車前往溧水區的東廬山裡,拜訪在那裡租地創業的王先生等。

    樸素的農業專家

    “這位劉先生來自台灣,是農業專家。”見面後,王先生首先向我們介紹了他的一位好友。

    劉先生名叫劉紹光,中等身材,黑皮膚,穿着半舊的圓領短衫和西式短褲,一雙灰頭土臉的拖鞋踩在腳下。如果不是王先生開門見山的介紹,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是一位來自寶島台灣的農業專家。

    “天氣還涼,劉先生穿的太少了吧?”我們關切地說。

    “習慣了,這樣子幹活方便。”劉先生操一口台灣普通話回答說。接着,他領我們參觀了王先生剛租下來的佔地二十多畝的園子,介紹了開發方略。

    隨父回祖國創業

    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劉先生的父親祖籍山東壽光,當年隨國民黨軍撤到台灣時,已經是炮兵中校,任司令部參謀,後轉到地方任兵役科長。劉先生在台灣工作時就喜歡農作,曾以農業專家的身份去以色列務農多年。一九九五年,他隨父親回到祖國創業,起初辦了個機械廠,後來還是選擇了搞農業生產,當上了農業技術專家。如今,他管理着一個佔地百餘畝的家庭農場,種莊稼、養魚蝦、植果樹,忙得不亦樂乎。

    劉先生管理的農場與王先生的園子相鄰,我們慕名去參觀。步入農場大門,棗樹園、梨樹園和魚塘、農田以及雞舍等,先後映入眼簾。劉先生邊走邊介紹說:“一棵梨樹可以收穫果實二百多斤,一塊農田可以種小麥、玉米、水稻三季莊稼,一方雞場一季可以上市二千多隻散養雞,魚是為釣客們養的,我們從來不張網捕撈。吃的糧食,也是我們自己種的。平時,我們用工很少,忙的時候,會適當增加人手。夜晚,我就住在農場門口的工房值班,還有一位工友會值守雞舍。”

    與農友樂在其中

    “你會常回台灣探親嗎?”我們問。

    劉先生說:“我把農場當作家,基本不回台灣。前幾年,回去一次,走親戚,看同學,你來我往,弄得大家都很麻煩。結果,我僅僅呆了五天,就從台灣返程了。”

    中午,劉先生的另外兩位從城裡下鄉務農的朋友燒了鴨塊、煮了魚湯,招待大家吃飯。劉先生與王先生大碗喝酒,樂在其中。席間,劉先生的手機鈴聲響起,他接過電話後說:“有朋友要到農場釣魚,我去開個門,很快就回來。”不一會兒,他又回到了餐廳。

    “蟠桃熟了的時候,你們一定要來品嘗。我們的蟠桃,比水蜜桃還好吃。”告別時,劉先生反覆叮囑說。

    返城途中,劉先生的模樣不斷在腦海裡閃現,掐指一算,他在祖國大陸務農已經近三十年了。(南京八日電)

    本報特約記者   呂曉露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