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澳門街
從青洲上街到水坑尾約三公里的通勤路,我更愛用雙腳去丈量。起初,同事們聽聞走路上班,都以為我家離單位不遠,當聽到“青洲”二字時她們瞬間張大了嘴!其實,這段路說長並不長,常規速度行走就四十分鐘左右,與搭巴士(加上候車時間)相差不遠。若遇雨天,相比於擁堵在橫街窄巷的如坐針氈,小城漫步的自在更令人心安。
嘗試走路上班,皆因受演員陳坤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之影響,誰知這一走就堅持了整整十年。於我來說,了解一座城池的歷史、風俗,行走無疑是最直接的方式,尤其在澳門這個中西文化完美融合之境,一個轉角便能邂逅一片風景,一個回眸許能收穫一隅驚喜。不必扎堆網紅打卡點,隱匿於街巷的市井煙火之氣足以令人愉悅——清晨隨意走進街角一間茶餐廳,三五街坊飲茶、吹水,不亦樂乎,偶有獨坐一隅者亦靜得如同一幅畫,令我不自覺套用林嗣環《口技》之描述:“老街坊坐茶餐廳中,一桌、一椅、一(奶)茶、一餐點而已。”
行走澳門街,天馬行空的思維令我隨時腦洞大開。起初,我經由高士德轉塔石廣場時,路過萬青藥房會不自覺哼起:“傍晚六點下班,換掉藥廠的衣裳……”(萬青樂隊的歌)來;不經意瞥見“陳百祥”會計師樓招牌,“祝枝山”、“多隆”等搞笑形象即刻浮現腦海。如今,不喜熱鬧的我改走鏡湖大馬路,再下瘋堂中斜巷,途中最愛的便是新橋區這一段——尚未走到永樂戲院,便已陶醉在新橋花園陣陣鳥鳴聲中,兩者之間名為“打纜前地”的小巷是老澳門人熟知的“天光墟”市集,一列地攤擺放着各種琳琅滿目的古舊物件,二手貨物品質良莠不齊,引來不少長者閒逛“淘寶”。
途經此地,我總會放慢腳步,聽着鳥鳴遠遠打望小攤點。偶有提着鳥籠的長者擦肩而過,刹那間竟有置身北京潘家園的錯覺,開始幻想有一天能從地攤淘到戰國帛書,再偶遇“小哥”開啟一段前往“雲頂天宮”的探險之旅……運氣好時,還能先後於鏡湖大馬路與瘋堂中斜巷,邂逅“大橘”與“老白”兩隻喵星人,美中不足是這兩“老友記”性格高冷,欲擼不得。
行走之習慣,樂此不疲;行走之力量,於無聲處。享受穿行間與自己獨處的時光,學會和內心坦誠對話。即使身心俱疲之際,放空思緒走出一身臭汗,再美美喝下一杯冰咖啡,治癒就是如此簡單。
蟲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