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劇場
劇評是劇場發展中重要的一環,它不僅附生於演出之後,更是每個劇團,或者每個創作人下一個演出的備忘,讓創作人從中回看作品得失,也讓觀眾了解這個製作、創作團隊的往績,考慮是否購票或帶着什麼預期進場。
從即時效應來說,它似乎缺乏讀者,因為彷彿要看過演出的人才會閱讀劇評,不過在文化史角度而言,它屬於澳門劇場的觀賞史,記錄了從觀眾角度出發的本地劇場樣態。在社交媒體盛行,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意見的今天,“評論”似乎已無所不在,但若仔細分析,很多時我們接觸到的,大都是人們對某個事物的直觀“評價”,而非“論”的過程。在大眾崇尚短小、直接、態度先行的“評價”時代,真正要花時間去論證的觀點,重視思辨而非表態的藝術評論缺乏市場,卻更顯珍貴。澳門劇場演出,在疫後重新振作,演出量大增,劇場評論要追上這個數量並不容易,而且在演出製作緊迫的時間中,無法即時吸引大眾,刺激票房的“演後評論”更是邊緣中的邊緣。
最近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辦的“澳門劇場研討會二○二四”,正正以相對冷門的“評論”作為主題,邀得澳門、內地、香港及台灣的劇評人、劇評推動者、雜誌編輯來澳門作分享交流。
這種各地華文劇評人之間的實體交流,自二○一九年後便中止了一段日子,這次於澳門聚首,雖規模有限卻意義重大,它重新接駁了四年來的交流斷層,如近年各地的劇評發展,各自面對的新挑戰,也讓新一代的澳門劇評人有更多曝光與向外交流的機會。硏討會分享中,看來可歸納出各地劇評人都面對的新形勢,例如新媒體、新美學的發展,以及全新的社會現狀,而從這些劇評人看到的新形勢中,正正也看到劇場的新景觀,是故研討會的標題也叫“另眼看劇場”。
(二之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