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耶倫抵廣州
【本報綜合報道】據觀察者網、央視新聞四日消息:四月四日下午,美財政部部長耶倫抵達廣州,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與耶倫握手並且交談。
中國財政部四月三日發佈消息,經中美雙方商定,美財政部部長珍妮特 · 耶倫將於四月四日至九日訪華。這是耶倫九個月後再度訪華,她也將成為拜登政府任內兩次訪華的內閣官員。
帶領協調對華經貿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表示,去年成立的中美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是在當下中美經貿關係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重要機制,耶倫作為部長的財政部是這兩個機制的美方牽頭機構。過去半年,耶倫所帶領的美國財政部開始在協調對華經貿關係方面承擔起了更大的責任。
中美經濟、金融兩個工作組在過去半年分別成功舉行了三次對話,中美之間可談的事情,開始變得更多且更細緻:以經濟工作組為例。最初,工作組談的問題,主要是宏觀經濟形勢、雙邊經濟關係等宏觀層面上的問題,到了第三次對話時,工作組談的問題開始出現發展中國家債務、產業政策這些特別具體的問題。
這個機制在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同時,一些干擾的雜音也不能忽視。
髒水潑在華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時間四月三日,《華爾街日報》趕在耶倫臨行前發佈一篇報道文章,內文援引多段耶倫近期發表的涉華言論,以此渲染訪華前的特殊氣氛。
文中刻意拎出一段她出發訪問中國前的奇怪言論——“如果別人送你廉價商品,你應該寄一封感謝信,(但如今)我再也不會說‘寄感謝信’了”,試圖借此繼續把“掏空美國製造業和就業機會”的髒水潑在中國身上。
此前,中方早已闡釋了中美經濟關係的本質,中美之間的互利合作動力強勁、基礎雄厚、空間廣闊,但前提是平等和相互尊重。雙方的正當關切應得到妥善回應,只有如此,中美經貿關係才能真正行穩致遠。
樂觀情緒變成警惕
《華爾街日報》渲染道,過去作為克林頓政府的高級經濟學家,耶倫曾在克林頓一九九八年訪華前渴望同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並目睹了市場改革後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如今作為拜登政府的財政部長訪華,“樂觀情緒”已變成“警惕情緒”。
文章聲稱,七十七歲的耶倫曾認為廿一世紀初中國的出口飆升可能是一種“積極信號”,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低價商品,但隨着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和美國人的失業,這被指責是一場所謂“中國衝擊”事件,並加劇了針對全球化的政治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