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2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央行行長:亞洲合作促IMF份額改革
專家:中國仍是全球經濟主動力
中外專家探人工智能發展
梁維特出席論壇諮委年會
粵港澳商灣區海事合作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3月2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中外專家探人工智能發展



中外學者博鰲論壇探討人工智能發展

    中外專家探人工智能發展

    隨着GPT4、Sora等問世,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當下熱點話題。博鰲亞洲論壇今日上午專門舉行“AIGC改變世界”分論壇,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及其對科技革命和人類生活方面的深遠影響。

    技術研究須突破

    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家曾毅看來,現在的人工智能是看似智能的信息處理系統,但不具備真正的理解能力,只是從數據輸入到希望的輸出中的映射關係,這是數學關係模型。認為當世界足夠複雜,就沒有辦法用更小的參數驅動人工智能,相信未來是機制驅動的人工智能。

    曾毅認為,人工智能已經幾十年沒有重大突破,符合科學意義的人工智能如果沒有取得突破,就很難造出與人類和諧共生的機器。認為未來需要構建一個超級利他的人工智能。“能不能把大自然演化的規律嵌入到人工智能當中,讓它成為自然演化的延伸,讓它去關注其他的生命,而不是給其他生命和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他認為,這是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究的方向。

    算法框架效率低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認為,若人工智能只用算力,不改變算法、沒有新的框架的情況下,是不可以持續下去的。“算力帶來更多的電力、更多的碳排放,二○三○年排放可能要佔到總量的一成左右。”

    他認為,現在的人工智能算法框架效率很低,“人的大腦擁有八百六十億個神經元,比現在最前沿的大模型高兩到三個數量級,消耗卻不到三十瓦的電力。”張亞勤表示,大模型就像一個黑匣子,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不到百分之五,所以未來還有突破的空間。

    他還透露,清華研究院正在做新的人工智能算法框架,希望把效率極大提高,希望五年後能呈現一個更好的框架。

    AI難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現代方法》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斯圖爾特·羅素指出,在很快推出的下一代GPT5,人們可能會發現它的培訓數據將倍增,最後會達到數據的終結,若那時還沒帶來真正的通用智能,那必須尋找不同的發展方向。認為人工智能下一個里程碑就是可使AI系統學習,且像人類一樣產生產品,同時它的內部運行機理是被人類所理解。

    而對於AI能否取代人類,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認為,技術由人創造,不太相信自己創造的人工智能把人類完全替代,反而擔心一部分掌握AI的人會佔其他人便宜,所以更注重把技術大量快速普及,消滅數字鴻溝。

    博弈競爭無意義

    此外,斯圖爾特·羅素還談及中美在人工智能上的競合關係,認為雙方的競爭可是良性,但是零和博弈是非常大的錯誤。“如果AI是安全的,能夠讓人類受益,甚至比人類能力更強,那麼它就能夠成為人類無限財富的基礎,所有的人都可以利用這樣的技術。從這個角度來講,競爭並沒有意義。所以核心問題是如何安全地與這個技術共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