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高等教育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定位和作用
三、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實際需要看,當前澳門高等教育發展面臨諸多有利條件,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一)有利條件
一是社會繁榮穩定為澳門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愛國愛澳成為澳門社會核心價值觀。澳門經濟繁榮發展,社會穩定和諧,居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得到有效維護,為澳門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這也是吸引廣大內地優秀學生選擇來澳求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寬鬆的社會環境和獨特政策優勢為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巨大的人才吸引力。澳門社會環境寬鬆、開放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互相尊重、和諧共處。澳門與國際交往密切,實行簡單低稅率、自由港等政策,資金進出自由,人員往來便捷,方便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澳門高校提供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充分尊重學者的隱私和學術自由,開展學術研究便捷度高,對國內外學者有一定吸引力。
三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為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合作平台。二○一九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允許澳門符合條件的高校申請內地科技項目,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支援澳門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二○二三年十二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允許已獲教育部批准具有在內地招收本科生資質的澳門高校,在合作區開展與培養本科生及研究生相關的教學及實驗,其聘任的愛國愛澳澳門教師可在合作區開展跨境教學,其內地籍學生在合作區接受跨境教學時間可獲得境外(澳門)學歷學位認證認可。這些政策為澳門高等教育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
(二)制約因素
一是本地辦學空間不足。澳門陸地總面積只有33.3平方公里,辦學空間成為制約澳門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二○一三年澳門大學搬遷橫琴新校區辦學,原校區由澳門其他三所高校使用,澳門高校辦學空間得到大幅拓展,才基本解決“有校無園”的狀況。但是,辦學空間遠遠跟不上澳門高校快速發展的需求。《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創新報告(二○二三)》指出,按照國家高校設置標準(高校生均佔地面積為54-64平方米),除澳門大學外,其餘的澳門高校均達不到此項標準。辦學空間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是特區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須持續加強。澳門高校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政府撥款和學費。近年來,澳門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如何有效利用資源,讓澳門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值得社會進一步探討。
三是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相適應。近年來,澳門高等教育辦學質量不斷提升,但與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需求相比,人才培養還不能滿足多元產業發展的需要。由於澳門產業結構單一,澳門高校學科建設也存在“偏科”現象。與博彩業相關的旅遊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等學科發展較好,學生報讀熱度很高,而理工科和醫科等學科相對薄弱。根據澳門教青局二○二三年的教育統計數據概覽顯示,澳門高校中47.3%的學生主修商業、行政、法律及服務業相關專業,主修理工科以及衛生健康相關專業的學生分別僅佔10.6%和8.4%。此外,在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還不夠高,有的課程與行業最新發展趨勢銜接還不夠,培養過程重理論、輕實踐。
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順暢。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人才鏈、資金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相互配合、順暢對接。轉化過程是否順暢,不僅僅依賴成果本身的技術含量和市場價值,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成熟的轉化支持系統,包括科研平台、創新企業、資本市場、政府的科研管理等。
目前,澳門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科研平台不夠健全。科研平台數量不足,領域覆蓋面不夠廣,對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同時,科研平台多設在高校,重視論文發表,欠缺轉化動能,科研成果與產業化的匹配度不夠。
2.創新主體不足。澳門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空心化,缺少具有創新能力和動力的企業。中小企業佔全澳企業總數的98%以上,這些中小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不足,導致澳門整體研發投入難以提高。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澳門二○二○年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僅為0.45%,遠低於美國(3.47%)、日本(3.27%)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此外,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的缺乏也影響了成果轉化。
3.資本市場尚不發達。缺少風險投資,難以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金融支援。
4.管理體制機制仍有欠缺。特區政府對科研成果轉化的資助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成果轉化服務還不夠完善;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成果轉化的機制不健全,公立高校轉化收益分配機制缺乏靈活性,教師開展成果轉化積極性不夠。
四、立足新發展階段,適應新發展要求,推動澳門高等教育助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一)科學確立和把握高等教育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的角色定位。一是明確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將高等教育放在特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域中統籌謀劃。二是明確澳門高等教育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長期繁榮穩定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將高等教育作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才、創新和軟實力支撐,從戰略角度出發重視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三是克服竭澤而漁、即時變現的功利心態,以促進澳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前提,優先發展、做大做強澳門高等教育,不斷提高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和人才,從而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提供動力和支撐,實現高等教育發展與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良性循環。
(二)適度擴大規模,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打造澳門高校集聚發展區。一是推動澳門高校適度擴大辦學規模,穩定內地生源,積極拓展國際生源,形成規模效應。二是推動澳門高校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獨立辦學或跨境教學,拓展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同時,通過大規模師生的導入,有效解決深合區“人氣不足”的問題,帶動深合區產業發展。三是推動澳門高校在深合區打造高校集聚發展區,在現有橫琴產學研示範基地的基礎上,建設更大規模的科研創新及轉化平台,與更多高校、企業、科研院所開展高水平的產學研合作,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揮優勢,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三)做大做強品牌學科,增強學科與經濟多元發展的聯結度。一是完善高校學科專業體系,優化學科結構。緊扣澳門“1+4”產業發展方向,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特色學科,培育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為澳門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二是加強學科專業設置制度機制建設,推動建立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銜接機制,更好發揮市場在學科專業設置中的調節作用,在學科專業設置上賦予高校更多自主權。
(四)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一是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推動特區政府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高校引進高端人才。二是支持澳門高校依託澳門、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科研資源和科研平台優勢,為高校教師和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服務。三是支持澳門高校以素質評鑒為抓手推動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五)推進產學研用一體發展,支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一是進一步明確科研導向,在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積極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科研理論和發明成果從“科學”向“技術”轉化。二是打造堅實的科研創新平台。依託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澳門“1+4”產業佈局,在更多領域建立更多科研平台,集聚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創造更多科技成果。三是促進金融市場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展科技金融,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吸引風險投資,為創新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六)深化與內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推動澳門高校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根據自身特點,在學術科研、人才培養、師生交流等各領域不斷深化與內地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下)
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