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處境如當年日本 幸手有武器
中國動力電池專利佔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四,去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企業中,中企佔六,市場份額也超過六成。應對全球對中國電動車的巨大需求,車廠卻爭不到貨船倉位運送,航運價格波動大,增加了物流成本,中國汽車大廠比亞迪今年開始專門用於自己產品出口的貨輪來運送,載着七千台比亞迪車運抵德國不來梅港。比亞迪計劃在兩年內再加造七艘同樣的運車船,解決運輸樽頸問題,其出口數字增速更快是必然的。其他大型車企也紛紛仿效,國營的上汽車集團也計劃在三年內建十四艘貨船,其中部分的運力可達九千輛。
比亞迪第一艘運車船抵達德國之後,歐盟隨即宣佈對所有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實施進口關稅,雖然金額要到今夏才有定案,但可以追溯到三月份進口的所有電動車。汽車之外,歐盟還打算對中國的風力渦輪機與太陽能板設進口限制。
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專家計算過,中國製造業產出超額,是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頂峰時的兩倍。中國如今的處境如同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工業製造出口強勁,被發達國家強行施加“廣場協議”,迫日圓升值前的情境相同。唯一不同者,是中國有十四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是日本在遭受發達國家群毆時所沒有的還擊武器。
歐美這一回對中國的恐慌,源於這也影響到他們與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經濟關係:因後者越來越愛購買更廉價的中國產品,對歐美產品的需求萎縮。在拉美和非洲大部分地區,各國現在從中國購買的商品數量,比向鄰近“工業化民主國家”都多。歐美對此束手無策,於是以國家安全為由,施加各種無理制裁。
(兩會面向國內外環境挑戰的對策 `· 九)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