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學校樂團惹人羨慕
對於古典音樂市場來說,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的發展已很不錯,除了城市有優秀的交響樂團,以及國際標準的音樂廳、大劇院,還與社會存在一批優質的古典音樂觀眾有莫大關係。
舞台藝術的軟硬件是相輔相成的。在澳門,最為人詬病的是回歸25年仍只有一個綜合性文化中心,既滿足不了國內外藝術家在澳門演出,削弱城市文化建設的步伐,也難以支持青少年的藝術教育。
以香港、台灣為例,藝術教育早已列入基礎教育的重要部分。發展到今天,兩地已有一大批成熟的觀眾,而且買票進音樂廳的觀眾不少是中產家庭,這些願意掏錢買票聽交響樂的觀眾,許多是過去二、三十年甚至早在中小學時期學過樂器,在他們成長的黃金時間曾接受古典音樂熏陶,以致他們成為今天社會上有一定素養的古典音樂愛好者,證明學生時期的藝術教育是多麼重要。看看今天港台的學校基礎教育中,那些遙遙領先的名校,幾乎全都有學生管弦樂團,而且他們除了音樂水平高,學業也一樣優秀。
上述兩地每年也舉辦不少學校樂團比賽,例如香港的校際音樂比賽,出現許多令人眼前一亮的高水平表演,包括傳統名校及幾家名列前茅的學校,都用重金聘請校外音樂家兼任導師、指揮,二、三線學校也展示出他們朝氣蓬勃的舞台之光。但在澳門,極少學校願意投資在學校樂團上,即使培正、聖心英、浸信這三家擁有自己學生管弦樂團的學校,投放在樂團的資源也捉襟見肘。當然,管弦樂團是最難搞的,多種樂器、多位老師,樂器的購買和保養等都需要資金,但這不正是管弦樂團藝術的價值嗎?港台兩地如此大力支持建立自己學校的管弦樂團,為社會培養一大批有溫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提升社會人文素質,確實令人羨慕。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