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環保事小 勝選事大
加沙巴人的痛苦齋戒月
星辰大海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3月18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星辰大海

雲山


五千年前的觀星者 (攝於澳門科學館)

    星辰大海

    提起近代史上的澳門,少有人不被其在航海時代波瀾壯闊的氣量、有容乃大的胸懷所折服。大約在十五世紀,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人開啟航海探險,一次又一次劈風斬浪,終於開闢出通向東方的航線。自此,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量增和質變。西方文明擴展至東亞,與此同時,東方文化也逐漸展延至歐洲。而當時將東西方世界緊緊扣連一起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南國小島——澳門。葡萄牙人掀開中國版圖的一角,東望洋燈塔如同一枚圖釘,將蓮島緊緊壓在伶仃洋畔。中國厚重文明史的近代化篇章,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航海時代到航天世紀

    歷史上的航海時代,催生出一批西方列强,稱霸全球達數百年之久。十九世紀起,堅船利炮轟擊天朝,中國被拽入世界歷史的漩渦,沉浮於滾滾巨流,差一點就湮沒在汪洋大海之中。

    邁入航天世紀,大國日漸崛起。從“兩彈一星”到“長征”系列;從“神舟”飛天到“北斗”導航;從“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到“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空;從建設中國空間站,到部署系列空間科學衛星……一程又一程的探索,一段又一段的接力,六十多年的追夢、築夢、圓夢,“紅旗漫捲西風”,終將神話故事改寫成歷史功業。

    近兩年,國家選拔、培訓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給予澳門一個載荷專家名額;入選者將成為澳門首位航天員,有機會升上太空,成為太空家族的一員,這正在澳門社會掀起一波太空探索熱潮。二○二三年十一月杪,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區政府攜手舉辦“星月交輝、海天勝覽——科技薈澳系列活動”。漫步澳門科學館,其中的航天航海科普展覽,分為“逐夢蒼穹”、“探索深海”、“澳門專區”三個板塊,通過實物、模型、圖片、互動界面等,展示中國航天航海領域的重點工程、亮點成果、奮鬥精神。遊走其間,牽動思緒,腦海閃現澳門參與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幅幅圖景。

    澳門積極參與中國航天事業

    早在回歸前,澳門各界踴躍支持祖國航天事業發展,不單社會賢達出錢出力,澳門居民也廣泛參與,為每一次成功的太空探索而自豪,傾注了拳拳愛國熱忱和期盼。回歸後,澳門攜手中國航天基金會,在愛國主義教育、航天科普宣傳、青少年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自二○○三年起,澳門幾乎每年都會組織大中學生前往酒泉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航天科普交流。澳門也為扎根邊遠地區、從事航天任務的工作者子女提供獎學金,協助他們前來澳門高校深造。

    回歸後,澳門積極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的一個縮影,便是澳門高校介入國家航天工程。二○○五年開始,澳門科技大學成為港澳地區最早參與國家首個深空探測高科技航天項目的高校,獲得嫦娥1號、2號飛行器探測月球的科學數據用於研究。二○一一年,該校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二○一六年,澳門科研團隊加入火星項目,參加“天問一號”等探測器的研製生産、數據處理及分析工作。二○一八年,澳門獲國家科技部批准於澳門科技大學設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二○一九年,中央政府批准澳門特區政府與國家航天局聯合實施“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二○二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實現測量、監測與研究地球低緯度磁場與空間環境變化等科學目標。

    新的時代,人類從海洋邁向太空,芒芒天幕似極描繪“人類命運共同體”藍圖的巨幅畫布,人類必將在上面勾劃出亮麗的圖景,中華兒女也正在其中添抹上耀眼的色彩。而澳門參加祖國航天事業,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恰是其恢宏的歷史底蘊與開放的現實環境融通一體的典範。談及今天的澳門,這些前瞻部署與點點滴滴的務實工作,讓人們日漸感到航海時代的開闊襟懷似乎又再度降臨蕞爾小城。

    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

    康德曾說,“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便越使內心常新而日增驚奇和敬畏,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定律。”

    二○二三年初,毗鄰澳門的珠海太空中心開幕,展示中國航天、航空、國防等領域的成果,融合未來世界、科學技術與傳統美學,以“夢想有多大、空間就有多大”為主題,打造“永不落幕的航展”。對於青少年而言,夢想如同打開全新宇宙大門的鎖匙,一旦“入門”,便任由他們拓展空間、搭建舞台、描繪未來!珠海太空中心的航天科普教育資源,正成為粵港澳青少年成長與學習的第二課堂,引領他們仰望星空,在心中埋下探索宇宙的好奇種子。

    二○二三年九月,澳門特區政府以澳門科學館為依託,組織澳門大中學校、科研機構與相關政府部門,推行“青年科技村”科創人才培養計劃,為在科技領域具備特長的學生,腳踏實地提供專門培訓,及早發掘、及時培養科技領域人才。澳門高校的多個國家級科研平台,亦正吸引更多有志向的澳門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薪火相繼,成長為科學家。

    二○二三年底,澳門“觀星者”主題展覽開幕,並將在澳門科學館長期駐場。它以各時代“觀星者”為主線,串聯“理性的時代”、“遠去的地平線”、“星辰與我”,融合藝術與科技,搭配夢幻光影效果,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營造回溯人類天文觀測歷程的沉浸氛圍。展廳入門處的“觀星者”,樸實無華而饒有興味。這個“梅瓶身”+“蝌蚪頭”的昂首女俑形象,據聞是土耳其一帶出土的文物複製品,本尊為一位五千多歲的“高齡女士”。由此可見,人類早就具有仰望星空的意識和行動,抬頭、開眼即可觀星,關鍵在於今人願不願意抬頭,願不願意開眼。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點亮的燈塔

    浮槎星河,曾為神話,亦是夢想,如今成了現實。由古時的陸地大洲,至近代的海洋世界,到如今的深空宇宙,曾經渺遠的星體當下觸目可及。回眸歷史,澳門出借之時,西方世界殖民主義微瀾初起;澳門回歸之日,殖民體系瓦解後的最後一塊磚石也被搬掉。澳門,映射出近代中國的沉淪、覺醒、抗爭的曲折歷程,又見證着祖國重新屹立、崛起的歷史時刻。

    數個世紀前,位於葡萄牙特茹河入海口處的里斯本港,一艘艘船從貝倫塔揚帆啓航。這座像堡壘又似燈塔的建築,點燃了每一位探險者身上的激情,照映出前往未知世界的新航線。船隊沿着非洲西海岸線航行,繞過好望角,橫跨印度洋,進駐果阿休整。而後穿越馬六甲海峽,駛入南中國海,葡萄牙人終於抵達東方,看見了中國,租居在澳門。

    從葡萄牙駛向澳門,大海茫茫,夜幕重重,危機處處。“摸黑”航行三百餘年之後,燈塔給航船帶來希望之光。一八六四年,在珠江口西岸東望洋山麓,澳葡政府動工興建東望洋燈塔。那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海岸燈塔,也是中國海岸線上的第一束光。一八六五年九月二十四日的夜晚,當東望洋燈塔放射出第一道光芒,向澳門四周海域來來回回掃射時,伶仃洋面泛起粼粼波光,沉靜而溫和。

    “我們是歷史之舟的搭客,同時又是它的槳手。”燈塔照耀着離家之路,也照亮了歸家之路……時至今日,東望洋燈塔早已經不作導航之用,但那晚晚依舊點亮的燈火,給予每一個駐留腳步,看向光明、望向星辰大海的人,內心生出無盡的溫暖。遠遠凝視那一束燈火,耳畔不禁迴響起詩人的心聲——東望洋燈塔:

    為黑暗靜謐的夜

    撐起了黎明。

    雲山(文化評論員)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