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6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英語的前世今生
同源 · 多元 · 共建
不是在喝咖啡 就是在往咖啡店的路上
《從“匯率”看經濟》
《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
《呼喚幸運,打造成功的秘密》
有趣易懂的日本寺院全攻略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3月17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有趣易懂的日本寺院全攻略

卡 爾


《日本的佛像與寺院(插畫版完全指南)》 作 者:日本的佛像與寺院研究會 譯 者:陳美瑛 出 版 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有趣易懂的日本寺院全攻略

    旅遊日本,總少不了安排行程走訪當地的神社和寺院。日本的神社和寺院有許多共通點,但兩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場所。神社是為了神道教信仰而建立的場所,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俗宗教,源於相信萬物皆有靈,融合了原始的神話信仰、自然崇拜及祖靈崇拜。不僅崇敬太陽、風、山等自然神,對於擁有強大靈性的物體,都會作為神祇祭祀。

    寺院則是為了佛教信仰而建立的場所。這本《日本的佛像與寺院(插畫版完全指南)》以全彩插畫配上簡單易懂的說明,精選介紹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四十多座寺院,包括奈良的東大寺、東京的淺草寺、京都的金閣寺和清水寺等,內容涵蓋寺院的建造歷史、建築風格與特色、其內所供奉的一百三十多尊佛像、相關佛像的主要特徵與藝術價值,以及觀賞重點。

    書內提到,寺院源於佛教發祥地,也就是印度的精舍,那是僧侶學習佛法、打坐冥想的地方。佛陀釋迦牟尼入滅後,建造了存放佛舍利(釋迦遺骨)的佛塔。公元一世紀後半,人們開始塑造佛像,建造供奉佛像的佛殿;如此一來,就建立了僧院、佛塔、佛堂等古代印度寺院的基本架構。

    六世紀中葉左右,佛教自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首先建立的是安放佛像的佛殿,在日本稱為堂。奈良時代,為了祈求鎮護國土,各地興建起寺院,寺院亦轉變為僧侶誦經的場所,佛教開始發展。

    到了平安時代,比叡山、高野山建立的寺院則傾向為修行場所。後來有的寺院在政治上擁有發言權,或是因廢佛毀釋等運動而導致存亡危機等,各寺產生自己特有的文化,並持續至今。現今日本的寺院除了供奉佛像、舉辦消災解厄等法會之外,也會替轄內的家族舉辦婚喪喜慶等活動。而這樣的型態都是江戶時代建立檀家制度後才形成的。

    參觀日本的寺院時,常可見到木造的三重塔和五重塔,其中許多塔還成了當地的地標。例如位於京都車站附近的東寺,寺內的五重塔就是京都的地標建築,也是日本現存最高的五重塔。塔的起源來自印度存放佛舍利的寶塔(稱為窣堵波),初期只用作存放佛舍利。隨着佛教傳入中國、東南亞及日本,後演變成以寶石或珍貴的石頭取代佛舍利。

    儘管寺院裡格外引人注目的建築物是塔,但寺院的核心建築實則是稱為本堂的正殿,供奉着民眾信仰的本尊,根據宗派的不同有時也稱為金堂或佛殿。通常本堂後方的場所就是講堂,為僧侶說法、舉辦法會的地方。而庫裡原本是指寺院的廚房,現指住持及其家族的住所。在禪寺中,住持生活的居室稱為方丈,僧侶一邊過着團體生活一邊修行的地方稱為僧堂。其他還有存放經典的經藏、僧侶用餐的食堂等。

    關於佛像的基礎知識,本書從佛的四個階位說起。佛有許多不同種類,大致可分為“如來”、“菩薩”、“明王”、“天”此四大類。簡單來說,如來是已開悟者,菩薩是開悟前的修行者,明王是如來的化身,天則是原本印度的鬼或惡神所變。此外,還有日本原有的神明與佛教結合所形成的“垂迹”,以及釋迦的弟子與高僧所形成的“羅漢、祖師”,也都包含在佛的世界之內。佛的性質與外貌因所屬類別而各有特色。

    書中也教大家透過服裝、髮型、手印、持物、法器、坐騎等來分辨不同的佛像。概括來說,如來是出家、開悟後的狀態,所以只披上簡單的粗布;相反,菩薩呈現貴族模樣,披戴各式各樣的裝飾品;明王是為了加強力道教化業障深重之人,而需依靠武器與忿怒相以顯現令人懼怕的樣貌;天是源自印度的神,故呈現多面多臂或半人半獸等外形。掌握以上要點後,就算不懂佛像的名稱,光看外形也能大致辨別是哪種類型的佛。

    本書既可讓讀者對日本的佛教文化、寺院與佛像具有初步的認識,也是一本實用有趣的遊日寺院全攻略,推薦給喜歡遊覽日本寺院名勝的朋友。

    卡    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