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談殷墟考古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五日舉行的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陽站副站長何毓靈講述二十多年前,與團隊一起發掘“亞長”牛尊青銅器的故事。
何毓靈在現場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就在八日前,大氣磅礡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建成開放,用二點二萬平方米的展陳面積展出了近四千件文物,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統地展現了三千多年前青銅文明的樣貌。
“目前,那件讓我一直非常牽掛的憨態可掬、呆萌可愛的亞長牛尊,正在展廳的C位。歡迎大家來殷墟博物館新館赴一場與商文明的千年之約。”他說。
青銅牛尊殷墟唯一
作為一名堅守二十五年殷墟考古一線的基層人大代表。提到殷墟考古歷程,他回憶,二千年底,我就在前輩的帶領之下,冒着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和大雪,發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級貴族墓,當我們用凍僵的雙手拿着手鏟、刷子等其它工具的時候,清理了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銅牛尊,大家都驚呼不已,因為這是目前為止殷墟發現的唯一的一個牛型青銅容器。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近百年幾代考古學家不懈努力,揭示了東亞地區高度發達青銅文明的樣貌。
何毓靈還提到,新時代以來,他和同事們又取得了多項重要考古發現。包括數輛馬車可以並行的寬闊大道,宮殿宗廟區裡面發現了風光秀麗的大型祠院,以及界定王陵神聖之地的界溝和可以鑄造青銅器的做法。
做好文化遺產傳承
另悉,全國人大代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雲岡石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今後的保護工作中,會堅持“兩個結合”,堅持保護第一,加大科技力度。在雲岡石窟的保護、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續發力,做好文化遺產代際之間的傳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雲岡石窟是北魏時期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鑿的一處大型石窟群,當時的文獻記載雲岡石窟“真容巨壯” 、“窮諸巧麗”。雲岡石窟於一九六一年被評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二○○一年的時候,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