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D07版:學生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親子溝通的語言殺手
好想一直看下去的故事
藉聽故事培養閱讀力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3月5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親子溝通的語言殺手

李芷縈

    親子溝通的語言殺手

    作為父母,我們自然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愛中成長。能讓孩子感受愛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透過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語言承載着無限的意思,也訴說了我們內心深處真摯的情感。我們用語言和對方溝通,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想法,同時也傳達了我們真實的感受。

    然而,礙於種種原因,或由於瞬間的情緒的驅使,我們可能無法任何時候都保持和顏悅色,說出來的話語可能像劍一樣刺痛孩子的心坎。今天,讓我們好好認識當我們在不經意間衝口而出的四類語言殺手。

   一、道德判斷(Moralistic Judgments)

    道德判斷是用道德標準來批評別人,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時,我們便會在不知不覺間判斷對方行為不恰當,說出來的話語常帶有指責、批評、貶義,甚至侮辱。常見的親子對話例子如:“那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為何你那麼愚蠢?”、“你不看着人說話就是沒禮貌!”、“芝麻般大的事都害怕,你真是個膽小鬼!”

   二、進行比較(Making Comparisons)

    比較是另一種形式的批判,通過讓兩種或以上的人/事/物作出比較,彰顯其不同,高下立見,讓對方感到羞愧難堪或無地自容。常見的對話如:“為甚麼別人做到,你卻做不到?”,“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懂得自動自覺溫習,不用別人三催四請”,“個個小朋友都沒哭,只有你哭,你說你醜不醜?”

    三、推卸責任(Denialof Responsibility)

    我們是自己身體的主人,理應對自己的思想行為負有責任,但我們往往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或行為進行合理化,認為是別人激化我們,才讓我們無可奈何之下做了一些反應,把責任推給別人。常見的對話如:“是你不好好做功課,才讓我如此氣憤!”,“都是因為要照顧你,我才不能去上班”,“叫了你幾次都沒回應,我不得不發脾氣!”

    四、威脅為難(Life-Alienating Communication)

    當別人沒有按我們的意思行事時,我們的說話可能會蘊含着威脅,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吿訴對方,若不乖乖合作,便會受到懲罰或責備。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常見的對話如:“你若不好好考試,放假就不帶你去旅行”,“你若不馬上把手機收起,我就把網絡截斷,看你還怎麼玩下去”,“你若不乖,我就不愛你!”

    回想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光,有多少時候我們在無意之間說了上述帶有攻擊性的說話?可曾想過,我們和孩子的距離會因為曾經的一言一語而漸行漸遠?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愛中成長,不妨從現在起改變自己的說話模式,摒棄這些會傷害孩子的語言殺手。

    李芷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