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從古蜀文明到西方藝術史運動
梁薌林詩正
敵友之間的博弈
變 裝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從古蜀文明到西方藝術史運動

文:秋桐


查理斯 · 威廉 · 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 湯瑪斯 · 羅蘭士


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 康納雷佗


戴金面罩人頭像

    從古蜀文明到西方藝術史運動

    ——評香港故宮兩大展覽

    二○二三年末,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了開館一年以來的兩個重磅特展,一個是“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一個是“從波提且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從神秘的東方古蜀文明到藝術史上重要的創新運動,兩個展覽無疑是給藝術文化愛好者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藝術史的演變魅力

    “從波提且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在香港故宮的四樓展廳九展出。展廳外列出本次展出的五十位由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歷史上藝術巨匠們的名字和年份。進入展館內,迎接觀眾的作品便是近年才被納入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查理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每一位入館參觀的觀眾很難不被紅衣男孩所散發的貴族氣質和純真的外貌所吸引。近距離觀賞,男孩眼眸閃耀着純潔無邪的光芒,宛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充滿着善意和純淨。他放鬆地倚靠在岩石上,一手托着頭部,雙眼凝視着斜上方,彷彿陷入了沉思,又像是在好奇着什麼。自然鬈曲的頭髮與深紅色的天鵝絨衣服相映成趣,襯托出他稚嫩白瓷般肌膚上淡淡的紅暈,油畫技巧的精湛展示着肌膚細膩的觸感。背景中平靜的大海倒映着月光的影子,宛如一幅寧靜的畫卷。然而,男孩身旁的花束象徵着此刻定格了他一生最美麗的時刻。雖然畫中的男孩十三歲時死於肺結核,但芳華的魅力短暫卻永恆,數幾百年後我們仍能透過這幅作品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活力。直至二○二一年,這幅作品才被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購,此前一直未被收錄於任何展覽館,因為一直由男孩的家族蘭姆頓家族收藏。然而,同時也有許多英國人喜愛這幅作品,喜歡這個純真無邪的小男孩,它還是第一幅被印在英國郵票上的繪畫作品,可見其重要性非凡。

    本次展覽最特別之處在於展現了藝術史的演變魅力,呈現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展覽分為六個單元:宗教藝術、神話傳說、日常生活、人物肖像、風物景觀及現代時光。這些單元的主題設定與藝術史的時間變化相關,例如波提且利時期的畫作與宗教神話信仰有關,大多為教會服務。隨着時間推移,展覽題材越來越靠近人本身,文藝復興所追求的便是關注人類,回歸到現實世界,而非僅僅圍繞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畫家之間的對比、女性畫像的風格變化、貴族畫像身上的優越感與平民畫像身上的生活氣息、同類題材之間的區別和特點,這是展覽從最初到最後感受到的變化過程。從生活出發,現代人的審美也許是從遙遠的以前流傳至今,類似《書房中的聖哲羅姆》的空間透視法,小小的窗外、門外便拉大整個畫面的景深。還有現在常聽到的復古風顏色搭配,都能從本次展覽的油畫中獲取靈感。最為筆者感動的還是印象派的畫作。在此以前,筆者一直沒有機會親眼看過印象派的真跡作品,大多都是作品複製展或者科技光影展。這次的感動有部分情感還是源自“真跡”。筆者相信,若非專業人士應該難以分辨真跡和複製品的區別,但若是知道作品是真跡,作為觀眾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幾百年前梵高就在精神病院休養時所畫的一片“廢棄的花園”,那種野蠻的雜草生命力充滿着《長草地與蝴蝶》。還有像是國畫大寫意風格的大膽粗獷筆觸,大面積藍色、紫色、綠色的筆刷,即便《鳶尾花》未知是否已經完成,但印象派的模糊形態和感覺還是直觀地感受到。比較意外驚喜的是柯羅的《傾斜的樹幹》,印象派偏向於強調光線和色彩的變化,大多數印象派的風景畫色彩都是豐富鮮豔,而這幅作品的顏色單調,黑白灰呈現枝葉枯萎、毫無生氣的荒涼冬天。第一眼的感覺就是憂傷,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作品靠近最下方的位置有一位戴着橙色帽子的人像是在伸手往樹幹上拿些什麼,整個畫面的靈動感瞬間被這位小人兒活潑了起來,也是給看似枯燥的冬天帶來一點希望。還有康納雷佗的《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他畫筆下的威尼斯水城有一種清澈之美。傍晚時分,夕陽的柔和溫融入整座城市,建築的倒影更讓威尼斯水面呈現出一種碧透晶瑩的流動感。

    展覽佈置貼合本地市場

    不過,也只有外展期間才能如此近距離看到《紅衣男孩》,若在英國國家美術館想要欣賞這幅畫,現場肯定會比較擁擠。作為有將近兩百年歷史的英國國家美術館,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藝術博物館之一。然而近年來,美術館因局部裝修,以往極少在外巡展的英國國美可以有部分展品外出巡迴展出。巧合的是,去年年初,上海博物館成為“從波提且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的中國內地唯一合作夥伴,也是展覽巡展的亞洲第一站。在中國地區,上海和香港都是國際藝術交流最豐富的兩個城市。年末來到香港,與中國近幾年出土的富有神秘感的文物展“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恰好相近同期進行,這無疑是博物館的一次高光時刻。筆者原本會在上海看到該展出,但由於當時的疫情形勢而提前離開上海,意料之外年末展覽又在香港展出,無疑是一種緣份。展覽來到香港後,因語言環境的不同又賦予整個展覽不同的體驗感,本次展覽的繁體中文環境更能貼合港澳觀眾喜好。交通也是非常便利,如果從澳門前往香港故宮,只要坐船直達上環,再轉地鐵幾個站便到達香港西九龍區。而且,本次展覽的公共教育能感受到下了不少功夫,每個單元主題區的背景板顏色、燈光設計都各不相同。宗教神話題材單元更像是在教堂環境中,人物肖像和風景畫區域的背景較為深色,視覺上更凸顯出人像和風景。在現代生活的主題區域,同一面牆上的畫作,還會從小到大、顏色從春夏秋冬漸進分佈。整個展覽的不同角落都設置了“傾傾計”的卡片小互動,而設計高度則考慮到了小朋友們的身高。這些互動內容都是有趣的生活小問題,引發公眾去簡單地互動思考。看完展覽後,還有一個“探索名畫秘密”的知識科普和紀念品製作區,介紹了油畫中不同顏料是如何製作、X光掃描下名作的奧秘、還可以自己親手印章製作紀念品明信片。更令人感到溫暖的是,香港故宮的工作人員大多是本地退休的志願者,這讓人感到這座城市更有溫度和人情味。

    文物展的“藝術化”

    前往下一層,即是近幾年的考古熱點“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覽。香港這次的策展風格與傳統的文物展不同,更像是一場精緻的文物藝術展。整個展覽充滿了神秘感,每個主題區的文字介紹風格都很貼合三星堆文物的神秘感,例如面對面單元的“這些面具形象是人還是神?它們的製作工藝與功能為何?”佈展方面,入口區域故意營造昏暗的燈光,僅有幾個獨立的展示玻璃櫃,聚焦燈的光線照亮面罩青銅人頭像,幾件看似人像卻非人像的文物“迎接”着觀眾。這樣的場景不禁讓觀眾內心震撼,不自覺地拿出手機拍攝記錄。

    儘管在網絡上看過三星堆文物的照片和視頻,但近距離真實地欣賞卻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特別是面對着“大面具”和“縱目面具”兩件文物時,它們的設計都讓人驚嘆不已,不禁讓人深思幾千年前的古蜀文明究竟有些什麼?仔細觀察這些文物,從各個角度看一遍,更讓人敬佩當時的工藝水平。展覽的公共教育也十分迎合大眾的好奇心,有投影展示三星堆的考古發現地點、考古片區不同的部分、出土祭祀區穴坑的分層內容有什麼。還有紀錄片展示了三星堆文物的挖掘過程和修復過程,並科普了文物修復的主要步驟。整個展覽讓參觀者對未知的古蜀文明充滿好奇心,同時也因為了解了挖掘和修復的過程,與三星堆的距離感更近了一些。

    從展館出口出去,便是香港故宮每層的觀景台,廣角視角一望無際的海洋與海岸線。看展的那天,天空下起了微微絨雨,空氣濕冷,略帶灰濛,如同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海那般風景。逛藝術展不僅是個眼力腦力活,還是個體力活。因為你會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在一個場館內走走逛逛了很久,快則一兩個小時,慢則三四個小時。遇到喜歡心動的作品,便要站在前方細細品味一番,若很多人圍觀,還得排隊等候片刻等待最佳欣賞位置。每一個作品不僅有文字版本,也有二維碼設置語音導賞介紹,豐富大家看展時候視覺聽覺的情感體驗。希望澳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未來也可以學習引入更多優秀的展覽,讓澳門的市民和遊客有更多機會欣賞到精彩優秀的藝術作品!

    文:秋桐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