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打菜
寒潮頻仍,正是吃“霜打菜”的最佳季節。
家中“鐘點工”洗菜時,曾譏笑我買的青菜總有爛損。為證明自己買的不是劣貨,不得不為其進行“科普”:因霜寒侵蝕,綠菜出現輕微霜黃實屬正常,而非變質。
每逢霜旦,附着在大地或植物上面的微細冰粒,明澈剔透,像一層薄薄的水晶外衣。儘管未到凍冽的程度,仍會凍傷或打蔫部分田間作物。比如嬌嫩的青菜芯子容易凍餒,並留下黃色斑痕。如需區別露天菜與大棚菜,這是明顯的標誌。青菜本應翠綠欲滴,一旦受到霜凍影響卻變成黑不溜秋的模樣,賣相確實不好看,但恰恰是難得的“霜打菜”,這是每年天賜的現象。
但凡非大棚栽種的綠菜,被霜露侵染,它會在植株內澱粉酶的作用下,由水解轉變為麥芽糖,再經麥芽糖酶化作葡萄糖;所以霜打過的青菜在烹飪時不加糖也覺得甜糯,簡直與霜打前“判若兩物”。
有經驗的人知道,夏天的蔬菜吃起來並無特別之處,可冬季吃起來口感會覺甘糯。這就是霜打的魔幻作用。
據觀察,蔬菜除了十字花科外,青菜、菠菜、萵苣、蘿蔔、紅薯等,經過霜打都有不同程度的奇效,其中青菜霜打的“化學反應”尤為顯著。
不過“霜打菜”僅能維繫個把月,一旦進入春夏,南方的青菜又“復舊如初”,水分偏多,吃起來硬韌難嚼,而且一點沒軟糯感。因此在暑期葉菜生長淡季,只能選吃輸入的客菜,算“捨近求遠”吧。
我國地域南北縱貫,氣候千差萬別,西北等地海拔高,溫差大,降水少,光照足,霜期長,蔬果生長不僅得天獨厚,蔬菜成熟期也比南方大部遲延。近年,種植業開創“南菜北種”,物流業“北菜南運”,為市場提供純天然的“反季”蔬食,而廣受消費者青睞。原本一地一季的時蔬,如今四季都能吃到像蠶豆、竹筍等“非本地”的時令蔬珍。
譬如“南菜北種”的寧夏菜心,就像菜中侏儒,棵兒偏小,葉柄短;水分含量少,保鮮時間長,摸上去乾呼呼,秤量極輕,買上半斤八両就能炒上一大盤;它口感特別軟糯,類比起來,價格其實貴不了多少。自從有了“北菜南運”,綠菜選擇可以隨意切換,即便酷暑,也有“霜打菜”作為替身,挑食者再無口腹之虞。
“霜打菜”天天吃也不膩。關鍵怎麼燒,才會讓味道有幾何級增長。不就是炒青菜嘛,何足道哉?別小瞧了它,越簡單的食材越能考驗廚藝。我取七分菜油三分豬油;菜籽油含獨特香氣,豬油能夠增添葷鮮,再放少許熬乾的豬油渣,旺火混炒,蓋燜片刻,頗有“味之素”之妙。按此燒法,“霜打菜”軟糯、微甜、鮮香,至味,賽過大魚大肉。
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