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班級排名重要嗎?
別跌落形式主義多元評核的誤區
環境與音樂人才的關係
論教師的專業素養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月29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別跌落形式主義多元評核的誤區

黃素君

    別跌落形式主義多元評核的誤區

    澳門教育當局在二○二○年公佈了《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目的是希望通過多元評核,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正如法規文本指出:“尤須考量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目標、學習情況及學習環境,以了解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與學習需要。”

    這制度的原意是良好的,它嘗試擺脫過去一次筆試定生死的窘局,以持續性的、形成性的評核為主旋律,結合總結性評核,並採用多元的評核方式,例如結合運用口語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紙筆測試及數碼測試等等,以便更立體地去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從而更精準地調校教學方法和策略,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效。然而,從法規文本到落實在教與學的層面,總是有不同的解讀或是落差。這也促使筆者想在這裡談談所見所聞,與大家共同探討和思考——到底甚麼樣的和怎樣的學習對學生更有進益。

    然而,不知是從哪時起,也不知是甚麼緣故,“學生動手做研究”、“問題為本的研究”(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及“跨學科學習”(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等成為了多元評核的代號。一時之間,學生們都忙着做大大小小的研究,很是熱鬧。若讀者們周六、日有時間,不妨去快餐店看看,總有一兩桌的學生在做研究。這類以探究為本的學習,重視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高層次的認知和思維,以及建構知識的能力,對於學生來說,這類學習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依筆者觀察,教師在處理這一類的學習時,常常會跌入誤區,以為佈置了作業,向學生提出了要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怎樣開展。教師對於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足夠的想像和評估,這樣極有可能導致學生花費比往常如多的學習時間的同時,學習成效還不彰顯的問題。

    大家不妨想一想,一般在實驗室做研究,學生都會預先學習一些基本知識,或是在實驗室要注意的事項等。但是為甚麼進行這類型的社會科學研究,大家都假設學生能無師自通呢?譬如,怎樣找資料或許在現時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在互聯網上,資訊已多達爆炸的程度了,但是學生知道怎樣才可以更有系統性地找到有效又可信的資料嗎?又或者應如何判斷這些資料是可信的呢?又例如,有些中小學生的研究計劃需要學生去做關於澳門獨有的文化、傳統產業等等的主題訪談,都是很有傳承價值的。但是學生在參與研究前有足夠的預備嗎?筆者大膽地說,就算是研究所的學生,都需要系統地學習訪談的方法和技巧,為甚麼中小學生不需要學習呢?中小學生能夠獨立地開展具有一定難度的調查研究,只是我們美好的想像而已。說真的,這一類的學習都很有價值,而學生的學習時間都很珍貴,為了不浪費學生的時間,教師應該將學生研究的過程和結果的目標都釐定清楚,並在過程中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例如:研究計劃如何準備、資料有甚麼來源,甚或如何做訪談,提綱如何訂定、訪談時的分工、訪談後的分工等等。其實,多元評核應是讓教師重新審視教與學,使教學更細緻化的過程。在教學中正確運用多元評核,教師才能更好地找出學生的亮點,成就每一個學生!

    黃素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