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專做優 保旅遊競爭力
政府疫後猛烈的旅遊宣傳攻勢,新一年開門紅,首兩天訪澳旅客量保持高位,不少商家料今年旅客更可觀,生意更上一層樓。但能否如願,關鍵在於品質與體驗。縱觀過去一年,澳門旅遊業搶佔疫後復甦機遇,成績喜人,體現各持份者的努力。但無論居民及旅客,消費及出行均有變化。去年旅客恢復疫前七成,整體消費卻遠未追上,加上人民幣貶值,內地旅客來澳消費更審慎。不少旅遊區商戶形容旅客消費保守,生意靠客量搭夠。
受需求帶動,價格調升,當中部分是源於成本上漲,如原材料來貨價、物流費用上調,以及人資、租金成本上漲,把成本轉嫁消費者。統計局昨公佈的旅遊物價指數可見,去年全年旅遊物價平均指數按年升兩成多,當中住宿價格指數按年升一點六倍,衣服售價、餐飲服務收費和手信餅食價格上調,成為旅遊價格指數的推手。
消費者對一個城市的物價接受程度,以產品的質量及服務等作為衡量指標,倘兩者不成正比,自然會削減消費意慾,甚至對該城避之則吉。
如最近內地消費者反向選擇低評分餐廳的現象,值得各界深思。一些經營多年、不靠網絡引流的“中低分老店”,看似名不經傳,但因出品有一定水準,為如今“找店先看評分”的消費者帶來驚喜,反倒成為“新寵”。
“刷網”找尋各類信息、瀏覽網友點評,是很多年輕消費者聚餐前的指定動作,尤其在陌生城市,旅客更依賴相關平台上的評分推薦。但目前消費者“捨高就低”,顯示年輕消費者不再盲從網絡宣傳而“種草”,傾向於根據實際消費體驗作出消費決策。
商業競爭萬變不離其宗,行銷噱頭、宣傳攻勢再天花龍鳳,最終也有回歸“見真章”的一天。商戶前期可借助各種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但亦須聚焦優化出品及服務,專注做好本業,以質量說話,營造口碑,引客亦能留客。
做專做優,是澳門保持旅遊競爭力、持久發展的正道。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