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蓮花廣場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宏觀戰略思考:“文旅+”“教育+”“金融+”
政府宜有序擴展長者公寓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2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宏觀戰略思考:“文旅+”“教育+”“金融+”

喬 梁


澳門高等教育要配合澳門未來產業發展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宏觀戰略思考:“文旅+”“教育+”“金融+”

    ——基於澳門回歸祖國廿四周年的宏觀視角

    第三方面:適時優化,全面優化學科、課程設置。

    圍繞澳門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學科建設不僅需要考慮適應現有產業結構,更要前瞻投視未來產業領域,協調培養澳門、大灣區和國家發展需要的後備人才。

    學科建設方向上,綜合類研究型高校要從“大而全”走向“大而強”,專業類、技術類高校要從“小而精”細化為“小專特精”,探索與辦學層次相匹配的學科建設精細化、學科內容創新化的發展模式。只有提升自身學科優勢、清晰人才培養定位,才能提升澳門在大灣區、乃至在全國的競爭力。一是可以適度借鑒香港相對完備的教育治理體制、豐富的國際化資源、科研優勢,借鑒廣東高校良好的基礎研究實力、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成果、完善的專業學科設置,彌補澳門高等教育的局限性。二是可以探索與大灣區其他高校積極配合,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三是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試點開展跨學科應用型、技術型科學研究,集中深化在新能源、新材料、AI技術、數字化建設、現代金融、生物醫藥等方面的研究和產業應用。

    課程設置上,澳門既要更好發揮科研平台優勢、留學制度優勢、人口與市場相結合等多重優勢,鞏固各大院校商務與管理、旅遊及娛樂服務等傳統強勢專業,結合“文旅+”發展趨勢,細化課程設置、學分安排;又要逐步破解學科發展內部結構失衡,避免教育資源向單一學科過度傾斜,防止教育資源的重複建設和無謂浪費。需要立足於全球化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需要的外向型人才的培育,增設培養國際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課程類型,使課程結構更加完善與多元化。重點依託葡語、旅遊管理等學科優勢,以及“三文四語”等文化優勢,不斷增強澳門特色學科競爭優勢,形成品牌課程。要結合融入大灣區建設進程,可以嘗試就近為灣區培養更多優秀旅遊管理人才和葡語外語人才,將澳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

    發力方向上,要着力推進現有的“中藥品質研究”、“智慧城市物聯網”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與教學工作,將澳門的優勢領域不斷強化。同時,結合“1+4”產業需求,重點發展與國際水平接軌的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發展,包括中醫藥標準制定、工藝流程、市場准入機制研究,以及綠色發展、碳排放交易等前沿領域的研究等。

    第四方面:加快整合,創新粵港澳三地教育合作體制機制。

    相對於灣區其他城市來說,澳門國際化程度較高,有利於吸納創新資源、合理規避技術壁壘、引進中高端科技人才。重點做好三個“積極”。

    積極尋求與大灣區高校的合作辦學機會,克服澳門土地面積有限的實際,加強與灣區內城市高校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及科研中心,通過學分互認、聯合培養、資源分配、設備共用等,實現大灣區城市群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配合灣區各高校推進大灣區高校聯盟建設,探討有利於灣區各城市高校學歷、學分互認機制;積極與灣區各城市共同推進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協調配合構建開放型區域創新共同體,積極推進創新創業交流平台建設。

    積極探索成立更多聚焦前沿科技的研究基地,着力推進產學研融合,加大力度開展科技創新,努力探索有利於大灣區人才、資訊、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的途徑,為澳門引入新資源、新要素提供便捷通道,更好地發揮澳門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建議澳門政府完全可以把橫琴東方高爾夫球場收回,把教育部認可的澳門十所高校遷移至此,把它改造成澳門高校的產學研造一體化示範基地,有10萬乃至20萬年輕的大學生在此集聚,這裡一定是全球最好的高校園區。如果能這樣的話,橫琴則很快具備了朝氣、活力、競爭力。

    積極統籌好“引進來”與“走出去”,充分發揮橫琴地域空間優勢,為教育部認可的澳門十所高校留足發展空間,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對接,為深入大灣區辦學、擴大區內招生份額、優化區內科研項目合作、加大師生流動、促進實驗室和科研機構開放共用、政產學研合作平台共建等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鏈,推進建立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三、全面發力“金融+”,提升綠色金融創新水平。

    澳門雖無完整意義上的製造業,但作為一個消費主導型的微型經濟體,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之一,承擔着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建設責任。《二○二四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就“加快建設家居智慧綠色澳門”進行了專門論述,對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進行了佈局安排。經驗表明,構建現代化、多元化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是建設綠色澳門、實現“雙碳”達標的重要環節。賦予澳門金融業更多綠色低碳元素,即“金融+”,全面提升綠色金融創新水平,有計劃、有步驟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

    一是做大“碳”文章,賦予現代金融業更多綠色。從“1+4”具體到“文旅+”,延伸到配套的、服務反哺功能的“教育+”,“+”本身就是立足行業、又跳出行業,同時又前瞻未來,賦予產業更多新興元素和特色內容,高品質走好“1+4”適度多元發展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金融。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一國一域重要的核心競爭力。“1+4”中的“4”中有一條就是“促進現代金融業發展”。現代金融業,與綜合旅遊休閒業一樣,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具體落實落地方向需要進一步考慮行業的中長期前景。與倫敦、紐約、新加坡、香港等現代金融中心相比,澳門缺乏充裕的資金流量、扎實的經營根基和完善配套的法律體系,但仍舊可以發揮上文提到的“後發優勢”,放眼未來三十至五十年發展,聚焦最穩健、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綠色低碳。具體來說,就是做實綠色金融,支持有環境效益的項目,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高效利用,服務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貸款和證券發行等融資活動,也涵蓋綠色保險等風險管理活動和其他多種功能的“碳金融”業務,也包括海洋銀行的各類業務系列探索。

    二是深耕綠色金融領域,建設國際金融樞紐。需要明確的是,綠色低碳不是一個排他性質的朝陽產業,需要各國、各地通力合作,完善體制機制,共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腳到澳門,需要香港、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內重點城市加強溝通,落實好角色分工,發揮特色優勢和比較優勢,放大規模效應。可以參照綠色聯盟的形式,組建由穗、深、港、澳四地參與的大灣區綠色金融專項小組,統籌規劃灣區綠色金融工作,盡快在建立標準、明確規則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共同推動澳門綠色金融發展》倡議書的基礎上,鼓勵業界循序漸進採用國家和國際認可的綠色金融標準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積極參與制訂《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與經濟低碳轉型中長期規劃》,明確大灣區綠色金融領域支持的重點行業,更好指引前線客戶行銷與項目拓展,避免在跨境項目中出現重複行銷、資源浪費的問題,更多採用跨境銀團及債券承銷方式。探索搭建穗、深、港、澳四地分支機搆與大灣區綠色企業、監管機構的聯繫溝通與資訊共用平台,推動綠色融資需求與綠色資金有效銜接,促進銀行與灣區其他綠色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及監管部門的深入合作,推動綠色金融有關政策優先在澳門先行先試先落地。

    綠色澳門建設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點和亮點。澳門要結合自身優勢,與香港、廣州錯位發展,可以探索和建立以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貨幣的證券交易所、綠色金融市場、中葡金融服務平台,探索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互聯和跨境特色金融合作,開發跨境保險產品,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澳門可以結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目標定位,進一步把澳門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中國與葡萄牙語國家金融合作的平台,扎實推進海洋銀行的建設實施,積極開展與葡語系國家的金融服務合作,打造成一個“綠色金融+科技+生產+貿易”的多元化國際化都市。

    三是聚焦“雙碳”目標,拓寬“碳”路綠色金融服務。作為澳門金融業的主力軍和有生力量,本澳銀行需要抓住金融業發展機遇,深挖潛力,突破地域、資金來源等限制,拉動保險、資產管理、離岸金融的拓展,促使其他細分金融業的發展。軟硬體配置上,要借鑒內地前沿做法,打造涵蓋手機銀行、個人網銀、微信銀行、小程式、“雲店”在內的線上管道服務矩陣,為客戶提供線上一站式保險、投資、生活繳費、養老等綜合金融獲取管道,持續加強“雲”系列能力建設,優化線上“無接觸式服務 ”,以線上化轉型助力低碳經濟。特別是本澳的主流銀行,需要身體力行支援澳門綠色金融發展,積極為綠色企業和項目提供貸款支援。一是緊緊圍繞澳門綠色發展戰略任務,完善配套制度設計,強化綠色金融發展指導,制訂一系列制度規範及工作機制,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技術指引和制度支撐。二是積極探索創新,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衍生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產品。通過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對實體經濟及大眾生活的綠色轉型加強示範引導,圍繞“綠易貸”做足文章,為居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環保家居裝修、修讀環保課程的信貸需求提供優惠利率,帶動更多居民和商戶參與綠色發展。三是根據不同細分行業特點,優化組合產品,形成在灣區完整的綠色金融方案,重點加大綠色供應鏈、碳權質押、跨境等產品的推廣,帶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的發展。四是重點拓展個人金融方面,重點推廣綠色理財、綠色存款業務,帶動跨境理財和高端客戶的發展。同時,密切關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內地碳市場與境外市場的聯通機制,爭取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參與推動“綠色債券通”、“綠色理財通”、“綠色保險通”等綠色金融互聯互通機制的落地。

    四是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開發綠色投融資工具。加大綠色金融在碳減排方面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深化灣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進程。增強碳金融的屬性,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概念界定,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碳產品定價及碳交易等。創新碳減排支持工具,加強對大灣區碳排放放權交易的支援力度,積極探索建立大灣區跨境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成立大灣區綠色發展基金,拓展灣區綠色資金來源,使得灣區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在從低碳轉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上,加快灣區綠色金融的發展。加大灣區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相應部門挑選一大批可行的綠色建設項目,將工商、稅務、水電等資訊,以及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租賃公司等情況整合納入到系統,優化完善綠色項目庫的日常管理,為綠色認證機構提供全面、真實、及時的資訊和技術支援。這個過程中,要重點結合大灣區實際明確金融產品定位,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着眼完善多層次、多元化、多管道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更多能夠服務“1+4”規劃、綠色澳門建設相匹配的金融產品。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反之亦然,不謀足一域,則難以謀全局。澳門回歸廿四周年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吸引了全球億萬遊客,但澳門在新時代、新階段面臨着一系列新挑戰、新課題,需要進一步樹立大視野、大格局,既要堅定不移抓好“1+4”規劃的落實落地,又要在細分領域、關鍵行業做出亮點、做出品牌。從“1”出發,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全面發力“文旅+”,不斷豐富“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內涵;全面發力“教育+”,不斷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夯實鞏固澳門發展的“文脈”和“慧根”;全面發力“金融+”,源源不斷為澳門“1+4”發展策劃提供更多優質活水,有方有效有力有時間節點地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下)

    南粵集團副總經理兼總法律顧問

    澳門法律工作者聯合會副監事長

    喬 梁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