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二鳥的交換禮物
在這小城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慶祝聖誕已成為一項社交活動。這個聚會與派對之月,你有多少場聚會需要“交換禮物”呢?
“交換禮物”這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當中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跟東方有關。大約二千年前,在耶穌誕生前夕,有幾位星象學家(被稱為“東方三博士”)發現天空出現奇特的星象,便跟着那顆特別明亮的星星指引(這亦是後來聖誕樹頂常用星星裝飾的傳統來源)。那幾位星象學家從遙遠的東方,趕至耶穌誕生之地伯利恆,三人還特別帶上了黃金、乳香、沒藥(中藥材),準備贈予即將在馬槽內誕生的耶穌。這份美意與祝福,後來就演變成聖誕節交換禮物的起源。
可我一直不太喜歡聖誕聚會中的“交換禮物”,尤其是抽籤那種玩法,總是換來無用之物。直至數年前,朋友在她的小店裡,舉辦了一場聖誕慈善拍賣派對,令我對“交換禮物”大大改觀。
這個慈善拍賣派對的模式實在值得分享:主辦人提前收集一些全新或新淨的二手物品,都是各人家中閒置又捨不得丟棄的東西。於派對當天,數十樣前期收集得來的“捐贈品”會被配上號碼。然後,派對上有兩個大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暗標”,參加者在一張小紙上寫上看中的心儀物品的代號和願意投標的價錢,還有自己的名字,主人家/主持人統計後,便會宣告每件物品的最高拍賣價和中標者。以為那些沒有人投暗標的物品是“賣剩蔗”嗎?非也,它們可都是接下來“明標”環節的主角呢。當然,這也得視乎參加者的競價情緒高漲度(通常抱住做善事的心情,不少人也不介意多付出一點),而主持人及衆人也會從旁“煽風點火” 一起炒熱氣氛。記得某一年的派對上就有兩個大男生,為了一瓶Hello Kitty香水“爭崩頭”,互不相讓地將銀碼愈叫愈高,害一眾朋友笑破肚皮。最後,當天所籌得的善款便會捐到參加者所提議的慈善機構。
有些人只參加前期捐贈物品的部分,有些人則參加派對上的競標(捐款)環節,有些人兩部分都參加。
這聖誕慈善拍賣派對的概念與模式,既能為一些舊物品(或因不合適而未被使用的閒置物品)找到新的(或更合適的)主人,又能將拍賣所得款項捐作慈善用途,既歡樂又有意義,如果這不叫一石二鳥,便是一石多鳥了。
亞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