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9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上半年財儲結餘五千六億
(新聞小語)踏出環保第一步建減塑社區
團體訪蘇考察長江生態
流感疫苗下周一開放接種
今清涼乾燥
施政報告民生保障前瞻性
三十學生集體胃腸炎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1月1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新聞小語)踏出環保第一步建減塑社區

夏 耘

    踏出環保第一步建減塑社區

    年度盛事的澳門美食節昨日開鑼,十七天活動讓澳門居民及旅客得以品嘗本地和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飲食精髓。美饌當前,搵食至上,惟熱鬧背後難免衍生大量即棄餐具,瞬間由“寶”變“廢”。如何減少製造塑膠垃圾,是老生常談,也是必要且不能迴避的問題。

    潮流興“走塑”,近年政府實施一系列限塑措施。儘管有聲音批評環保政策沒有明確時間表,只是“擠牙膏”式見步行步,一年推出一項新政策,但總算循序漸進,讓社會逐步適應。

    舉辦美食節,除了銷情,更令人想起塑膠餐具。今年環保局依照傳統,繼續與主辦方推動減廢計劃,但都離不開推動攤位使用環保餐具,呼籲參與者自攜餐具等,感覺流於形式,欠缺新意。到底如何推動?活動過後成效多大?社會無從知曉。推行環保是長遠目標,知易行難,若欠缺具說服力的科學數據,試問怎能推動大眾奉行?更遑論要形成習慣。

    當局在美食節推動環保餐具使用將近十年,總不可一成不變,原地踏步。疫情過後,來澳旅客數字逐漸回升,可預期參與美食節的人數眾多。當局宜把握契機,持續追蹤每年活動減少或增加多少一次性餐具的用量,對外公佈,針對有關結果,開展不同形式且具針對性的宣教。也許成效不能立竿見影,至少能讓參與者到場前停一停、諗一諗,考慮自備環保餐具及容器,迎合社會潮流。

    雖說環保與消費多少存在矛盾,要取得平衡並不容易。但社會要明白,即棄餐具等塑膠垃圾,會嚴重破壞自然生態,長遠會影響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減塑”的目標並非僅為減少幾多個膠袋、餐具,而是要遏止濫用和浪費,避免最終承受自己種下的惡果。

    “走塑”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亦不只一種方式,除了自備餐具,許多國家及地區嘗試以社區網絡推動重用容器,抗衡即棄塑膠污染。這些新嘗試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只要踏出第一步,也許不久的將來,走塑社區便可成真。

    夏  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