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感 言)新立契約 重構未來
(西窗小語)承認以色列 也無好下場
(雕刻時光)美國傳媒
(娛情未了)渺小的人
(燕堂夜話)“板橋媽”
(霧中風景)登台恐懼症
(若無其事)好醜一餐
(筆雯集)生意碌碌好過買屋?
(信步由之)親疏有別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1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感 言)新立契約 重構未來

吳志良

新立契約    重構未來

    人類的進步和幸福,社會和經濟的長足發展,都離不開教育這一基礎。教育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重點提出的目標領域之一,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通過教育,社會能脫離貧困、減少不平等,並促進所有成員在大致相同的起跑線上貢獻所長。

    回顧過去三年,全球飽受新冠疫情的困擾,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往來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教育的手段和內涵也因此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同時帶來嶄新的機遇。特別是數字化、個性化這些在疫情前已開始出現的發展態勢,一場新冠疫情成為了深化這種態勢的催化劑。

    人工智能聊天技術就是這種數字化和個性化的典型。它在去年底正式投入市場應用時,為教育界帶來一陣不少的衝擊。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教育界對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的第一個反應是悲觀的,甚至認為它的出現最終會使人類再不會有學習的動力,教育也從此走向終結。然而,按照自我決定理論的邏輯,人類學習的熱忱是因本身具有自主、關聯和創造能力而與生俱來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所能提供的,是一種學習捷徑,也是一門核查事實的工具,但它決不會取代人類為實現自主、以證明自己作為社會一員的角色,並通過創造來加以證明和實踐自己的想法和想像,從而不斷通過學習來探索自我、超越自我。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應被視為一種支援教學、促進學習的工具,而非取代教學、棄絕學習的根源。教育界更應以長遠的眼光,擁抱新湧現的技術,通過善用新技術,為達成教育的最終目的——實現人類進步幸福和社會經濟長足發展而服務,特別是新技術使個性化學習變為現實,對於促進釋放人類創造力的潛質,提升教育的整體質量,作用不可估量。

    新冠疫情使人類反思與自然的關係,而人工智能的出現使人類反思彼此和技術之間的關係,這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二一年發表《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的背景。負責草擬這份報告的“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主張,以“社會契約”審視教育,使教育以保障人權和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去創造休戚與共且相互依存的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上述發展態勢和背景下,我認為,教育工作應注重它的協作功能,使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認可;在課程設計上,應注重倡導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而且應該比任何時候更重視“群育”的重要性,在發揮學生個性的同時,也不忘重視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利用新技術實現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協助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辨別知識、批判知識,到最後能創造新的知識。校園作為這一切的載體,應秉持包容和公平的精神,擁抱不同的語言、文化和風俗,讓新技術作為支持教學、促進學習的工具,致力為學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讓他們各自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更要授之以漁,在他們長大後能繼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註:本文為“二○二三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的致辭。)

    吳志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