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入校宣防騙
銀行職員、客服、親友、“公檢法”、工程師飛機師……幾乎沒有騙徒不敢冒充的角色。近年電騙無日無之,套路層出不窮,當中“公檢法”電騙高發,今年司警局一至九月接報涉及學生中招的“公檢法”電騙更多達七十三宗。
假冒政府機關的電話詐騙,從過去電話威嚇到今天視頻“逼供”,涉“案”因應時勢,例如牽涉洗黑錢、郵包違禁品、疫情時“違反防疫”,甚至指令私下搜集別人的“犯罪證據”,“劇力”逼人。實際萬變不離其宗,大多是對方先用權威的身份“審判”事主,再貼上犯罪的標籤“恐嚇”,否定反駁,再“引誘”事主自證清白,令其一步步落入陷阱圈套,對他言聽計從。
由於騙徒通過非法途徑取得受害人的個人信息,易令受害人感到迷惑,繼而受騙。雖然“詐騙劇本”套路深,易令判斷力不夠強、意志薄弱、社會見識少的人中招上鈎,但只要冷靜細思,“公檢法”機關哪會通過電話、社交平台辦案?遑論隔空要求受害人提供銀行卡等個人財務資料。
電騙肆虐,今年首八個月電騙二百四十宗,按年猛增二點三倍,其中逾六成屬假冒政府機關人員作案。司警局昨公佈首九月接報涉及學生中招的“公檢法”電騙七十三宗,大多數受害者為內地學生,損失超過二千一百萬元。
“公檢法”電騙除了對當時人造成較大的金錢損失,亦對政法機關帶來負面影響,令居民產生不信任。故不論內地還是本地警方都要加強打擊及宣傳防騙意識。
針對部分較少接觸社會、較少關心時事的青少年,尤其內地學生未必熟知本澳社情,更應針對性作宣傳教育,有的放矢,通過持續定期入校講座,以及青少年常用的社交媒體宣傳教育,如製作生動易明的短視頻,讓青少年多認識不同的詐騙情節,提高識別能力。
青少年在遇事時要冷靜處理,當接獲陌生電話時保持警惕,不要隨便相信對方的身份,拒絕提供任何個人資料,並致電司警局防騙熱線查詢。經常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了解對方近況,以察覺對方會否不幸受騙,同時可互相交流,掌握更多防騙資訊。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