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海角片羽)《琵琶行》的戲說
(老陳尋味天下)和尚頭與友三角
(山谷小島通信舍)屋舍與大器
(四方聽音)泰國爵士樂
(衆藝館)劇照的見證
(時光迴輪)野路
(胭脂齋)苦厄是一面鏡子
(世相雜議)何須問由來
(筆雯集)學足三餘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1月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衆藝館)劇照的見證

踱 迢

劇照的見證

    鄭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業餘戲劇活動,後加入曉角劇社,最初擔任演員,後來主要出任監製、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偶爾擔當舞台設計、導演等。三十年來,除了出外長線旅遊半載的日子,幾乎從沒中斷過她的劇場生涯,可說見證了澳門劇場走向職業化、劇場美學流變,以及各種劇場空間、場地的開發與消失。

    去年,她為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持“劇照的故事”講座,分享自己拍攝劇場的經歷,當時已將自己拍攝及收藏的作品分為“菲林相”、劇院、小劇場、“環境劇場”四大類,這次“The Memont鄭冬的劇場攝影”展覽,也基本依此將二百一十張照片作分門別類。這個分類毫不學術性,而是依照鄭冬對作品的印象所定義,這不是“澳門劇場攝影展”,而是“鄭冬的劇場攝影”,保留這種個性化的分類方式也是合理的。若用環境劇場、小劇場之類專有名詞,很容易又陷入“定義”的爭議,在這次展覽中也毫無必要,於是設計師也在展覽場刊中以“圖像”、“符號”表示分類方式。

    同期出版的《一瞥矇矓——鄭冬的劇場攝影》,是從展場上二百十一張照片中,再進行篩選,另補上一些展覽中沒出現的照片,共一百二十九張。上述分類方式也隱藏在書中的照片編排裡,用了鄭冬的訪談和序言中的文字作間隔,於是出現了“在菲林機上”、“在舞台上”、“天色的變化令人嘆息”、“在幽暗不得隨意走動的劇場角落”五個章節,一方面將原來的分類名稱轉化成鄭冬的語氣,另一方面展現鄭冬對這些演出的身體介入。看完整本書卻原來有一個隱藏的尾聲,那是舊法院黑盒劇場在疫情下的觀眾席,空無一人的觀眾席,座位之間有着一點五米的距離。而序言中鄭冬也特別提到舊法院黑盒劇場的結束,這大概是這本書對劇場與時代最當下的回應。

    (一瞥矇矓 · 七)

    踱    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