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命中的寶藏
——讀《路環七星伴月傳說》
在親子教育研究的過程中,讀到很多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的理論,其中一個在網上很受追捧的論調是:原生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本身,而是其所觸發的自卑的人格和悲觀情緒,當中重點提到貧窮父母眼界不夠廣。筆者認同經濟能力影響孩子的教育條件,而原生家庭的狀態會影響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然而貧窮必然觸發自卑人格和悲觀情緒?
筆者認為,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和貧富無必然關係,老一輩的家庭,家境普遍較差,由於教育條件不佳,家長的眼界也不廣,然而,那一代的孩子卻普遍活得健康快樂,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人們需求小、不攀比。
我們不難發現,留言表示認同的都不是貧窮線以下之人,而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階層:租房的為沒有置業發愁,能上學的為沒上名校發愁,有工作的為沒有名成利就發愁……總而言之,得一又想二,沒有不焦慮的時候。
我不禁想起黃健威所寫的《路環七星伴月傳說》:話說路環有一位貧窮的母親,有天運財童子向她報夢說:“門外有一大桶黃金和七小桶白銀,為了改善生活,她不惜日夜趕程去挖掘,終因勞成疾。兒子知道自己無法變出金銀,他沒有怨天尤人,利用身為石匠的本領,在屋後為媽媽造了一張大石桌和七張小石椅。”
故事中的兒子有找到寶藏嗎?雖然他沒有找到金銀財寶,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成全了母親的心願。其實,溫飽問題解決之後,一個家庭的寶藏並不是財寶,而是相互理解、關愛和支持。
為人父母拼命賺錢,不懈鞭策,都不過是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然而,什麼才是最好呢?永無止境的追求只會增加育兒焦慮,在焦慮中成長的孩子很難培養樂觀的個性。常言道“樂天知命”,到底培訓樂天的個性是為了接受“天命”,還是了解“天命”,有助培養樂天的個性?我希望是後者。作為家長,我不想孩子認命——不努力、不爭取,而是了解“天命”,樂觀地面對困境,像《路環七星伴月傳說》中的兒子,不會因為現實的匱乏而氣餒,也沒有批評母親的愚昧,而是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
羊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