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場中東戰爭奠定今日世局
本期名為“巴勒斯坦民族最終會消亡還是立國?”,羅列一些事實,答案由讀者自己填寫。在閱讀本文之前,建議先讀香港戰地記者張翠容十月十六日在本報“視野版”寫的文章〈倒果為因的以巴死結〉,對中東問題的了解會較清晰。
談以巴問題,第一課先簡單扼要了解五場中東戰爭為何打,如何打和結果怎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戰敗,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誕生。它試圖通過集體安全及軍控來預防戰爭;以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糾紛;同時涵蓋多個世界問題制定規則。國聯全盛時會員數量五十八個,由於美國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為主之戰敗陣營同盟國之間的和平條約),美國並非國聯成員。國聯的存在最終未能阻止三個列強——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於三十年代在歐洲及東亞大舉侵略。二次大戰的爆發,證實國聯無法發揮維護世界和平作用。歷時二十六年後,於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壽終正寢,被新成立的聯合國取代。
回顧過去,國聯不單無法維護和平,還埋下今天中東長久亂局因子。它在一戰後授權英法兩國臨時殖民統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奧斯曼帝國各省四個地點,均名為國際聯盟託管地。
這四大塊就是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還有敘利亞南部——官方名字是“巴勒斯坦託管地”。落入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在伊斯蘭遜尼派最高宗教法官領導下,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反抗,既攻擊英國人,也攻擊源源不斷由歐洲逃避納粹德國迫害而來的猶太人。
(巴勒斯坦民族最終會消亡還是立國? · 一)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