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版刮骨療傷
人類忍受疼痛的能力有多大?恐怕每個人的極限都不一樣。最著名的例子恐怕是關於刮骨療傷,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這則故事的流傳度非常廣,按照小說與現實的差距,有人可能會質疑故事的真實性,但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確有其事,只不過操作者不是華佗,而是另一名不知名的軍醫罷了。
原文這樣寫:羽甞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癒,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古人早就知道酒精有致人昏睡的作用,能用於外科療法,顯然,關羽並沒有用酒精麻醉自己。當然,也有人想到穴位針灸止痛法,這些可以再考證。到了現代,川中名將劉伯承就用行動證明人類忍受劇痛的能力有多強。一九一六年,他在討伐袁世凱的戰爭中,右眼中彈致殘,為了避免麻醉藥對神經的副作用,他堅持不用,讓德國醫生割了七十多刀,終於割除了眼部腐肉,縫合了傷口。一向傲慢的德國人不得不稱之為“軍神”!
其實,清朝也有位名人敢於忍受劇痛,這就是榮祿。提起他,對晚清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立刻會想起他是慈禧的親信和寵臣,也是晚清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戊戌變法失敗、義和團受鎮壓都有他的影子。不要以為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就一定弱不禁風,八旗子弟雖然入關後墮落腐化,不少人玩鳥、聽劇,靠“鐵桿莊稼”(國家長糧)過日子,但總有那麼幾個另類留下驚世駭俗的痕跡。
榮祿就是其中一個。他的祖父作為朝廷命官死於西北的戰事;父親和伯父在高級將領的位置上死於太平天國戰爭。按大清撫恤制度,榮祿享受較好的生活。但也許軍人的基因真有遺傳,沒上過戰場的榮祿也有股狠勁。
(三之一)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