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街市 增社區經濟活力
市政署公佈,本澳共有二百七十三個空置街市攤位,以菜檔居多,空置原因涉及原經營者年紀老邁、健康欠佳、職業規劃改變等。有需要善用空置攤位,增添經營品種,助力盤活街市。
當局目前積極優化重整中的紅街市及雀仔園街市,經過全新規劃,擬進一步完善無障礙設施,引進新設備,更新排污及冷氣系統,讓乾濕貨分離有序,佈局更鮮明,以新的形象和面貌示人。
自營地街市開始,本澳“街市更新”從未止步。街市環境光猛衛生,亦有如營地街市的成功案例:區位優越,佈局清晰,熟食中心攤位選擇多,風味地道,更獲網紅“加持”,長年人氣不減。但這畢竟少數。與海內外一些被譽為文化地標甚至“打卡”勝地的街市相比,本澳街市仍有局限,包括地方太細、銷售產品種類不多,走不出買餸、熟食、衣履百貨的傳統格局。同幢建築內的社區中心青年中心各自修行,未能與街市經營相輔相成。
要吸引年輕人走進傳統街市消費,或可考慮增加熟食元素,並開發夜市。擬透過競投,吸引青年到街市擺檔,鼓勵創新,為傳統街市注入活力,從而帶動原承租人積極經營,善用街市資源。倘熟食中心環境理想,宣傳到位,具條件吸引居民以至旅客到場,一嘗人間煙火味。為街市經營引入更多的可能性,提升人氣,或可走出困局,促進街市可持續發展。
政府有序改建傳統街市,引入新元素,旨為各區街市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應積極蒐集坊間意見,多從用家角度出發,想用家所想,因時因地制宜調整管理,賦予街市新形象。
知易行難。要一下子把各區街市“改頭換面”,迎合不同人士喜好,使之成為新舊元素交融的綜合購物場所,相信還有很大改善空間。過程中各方必須走出傳統思維框框,要有更大突破。
最終決策如何,還望當局規劃和定位。有關部門應持續檢視《公共街市管理制度》,設法加強街市管理,包括增加鮮活食品經營等競爭,為重建及活化各區傳統街市多想多做,優化大眾到社區購物的體驗。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