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白灰街的麥葦
蒼白男的價值
所見永遠比所聞真實
滿是雪花點的電視機落在琴弦上
黃 昏
錯步舞曲
颱風前夜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0月11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白灰街的麥葦

林中英




⬆廖錦濤在赴內地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前的全家合影。他手抱出生三個月的女兒。後排右起 為妻子麥葦及兩位 妹妹。


➡一九九九年的麥葦,時年八十一歲。

    雀園記事

    白灰街的麥葦

    我少時便知道高冠街上有一家門前掛上“麥館”小木牌的平房,它不是研究大麥小麥的地方,有時從它打開的大門傳出搓麻將牌的聲音。雖住在同一街道上,但我與它的距離很遠,直到二○二二年夏天,才隨澳門歷史學家陳樹榮兄首度走進麥館。四百平方英尺帶半閣的小空間,經過裝修,橫桁疊瓦整固,神龕潔淨。麥館設館起碼達八十載時光,它一如華人社會裏眾多宗族同鄉社團一樣,起着互助送暖惠澤桑里的作用,曾是往來宗親借宿之地,也收納過交不起貴租的鄉親,又是鄉里們聚首議事談天之地。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從廣東中山、南海、鶴山、新會一帶遷來一波又一波窮苦移民,在林密鳥多的澳門城牆邊小山崗上開荒,搭建棚屋落腳,雀仔園居住的初始就此形成。麥姓是《百家姓》裏的大姓,雀仔園裏麥姓人家還不少。麥葦這個名字於街坊們十分陌生。我知道麥葦,是澳門日報社前副總編輯張陽先生的女兒張蕾告訴我的。她是從內地朋友寄來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版的《大江晚報》上讀到麥葦在雀仔園白灰街出生、成長,夫婿廖錦濤烈士是澳門抗日救亡運動的帶頭人。在張蕾的聯繫下,不久我也收到這份二十四年前的珍貴報刊。那天《

    大江晚報》以澳門回歸為重點內容,其中發刊了對當時住在河南洛陽、與澳門淵源至深的麥葦的專訪。那年麥葦八十一歲,從圖片中看她比實際年齡年輕。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下旬,麥葦誕生在白灰街一座破舊平房裏。在她之前,麥母已生育過十三個兒女,只有五女一子活下來。麥父是消防員,澳門人俗稱之為“救火鬼”。那時生活條件很差,火災特別多,一燒起來迅速通頂蔓延,而消防工具僅是一支射水的帆布水管,消防員領着微薄工資,在災場出生入死。麥父憂愁第七個女兒的活路,打算把她送人,可是麥母死活不肯,麥父給女兒起名為葦,望她像灘岸的野生蘆葦那樣粗生賤長。

    麥葦八歲那年隨姐姐到葡萄牙人家庭看顧一歲幼兒,賺得一日三餐。在僱主家裏,她學會了唱歌、跳舞,顯出聰穎的天資,麥葦父母嘆息沒能力供她上學,直至她十五歲,出嫁的五姐接她到香港入讀商會為窮家子弟開設的義學。兩年後因經費不足結束辦校。麥葦回到澳門後,五姐繼續盡所能資助成績優異的妹妹到實用學校讀書。實用學校是一家短期培養技術人才的學校,老師多是愛國人士。一年後,一九三六年秋,十八歲的麥葦畢業了。日軍正開始全面侵華,時局緊張混亂,麥葦找不到工作,留在家中與母親一同搓香。不久,曾在實用學校授過課的青年廖錦濤來到白灰街找麥葦,推介她到剛成立的前鋒劇社做事。

    廖錦濤,廣東南海人,在廣州曾入讀大學,一九三六年他進入澳門岐關車路公司工作。其時面對日軍侵華的民族危機,國民黨、共產黨達成合作,聯手抗日,一致對外。共產黨黨員廖錦濤組建讀書會、中國青年救護團,成立前鋒劇社,在民眾中宣傳抗戰。前鋒劇社多次前往中山雍陌、石岐、古鶴等城鄉巡迴演出,激勵民志。在頻繁的工作接觸中,廖錦濤與麥葦成為愛侶,於一九三七年春結為夫婦。這年“七 · 七”蘆溝橋事變,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迅速成立本地最大的抗日救亡團體——澳門四界救災會,廖錦濤當選為理事會理事兼宣傳部副主任,傾力開展籌募、慰勞、出版和宣傳演出。一九三八年八月廣州淪陷,澳門四界救災會組成青年回國服務團,廖錦濤被選為團長。山河破碎,烽火連天,是年加入共產黨的麥葦雖分娩才三個月,決與丈夫同行,將女兒麥岐託付母親帶養。

    澳門青年回國服務團先後共組成十一隊一百六十多人,前赴廣東各鄉擔負任務,廖錦濤、張釗(後更名為張陽)分別為第一隊、第二隊的領隊。在粵北韶關,廖錦濤率隊員加入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他曾奉第十二集團軍司令余漢謀命令往返澳門粵北,組織、培訓服務團新成員,籌募經費,運輸印刷機、藥物等抗戰物資,對推動第一次和第二次粵北戰役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十二集團軍軍政領導曾經對回國服務團隊的出色表現發出過嘉獎證明書。可是自“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第二次反共,國共抗日聯合戰線嚴重被破壞,華南地區亦陷入白色恐怖,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成員面對隨時被迫害的危險。時為政工總隊部少校組員的廖錦濤堅持抗戰,沒有撤離避難,一九四一年五月在南下公幹中被余漢謀下密令秘密逮捕殺害,時年二十七歲。麥葦失去摯愛,血淚盈襟,冒着危險到安葬丈夫的韶關市西芙蓉山致祭後,帶着國恨家仇加入前線的東江縱隊繼續抗日。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國共內戰在即,東江縱隊北撤到山東煙台。麥葦是烈士遺孀,又有女兒,被安排到香港開展支援解放戰爭的工作。這年秋天麥葦返回澳門,女兒麥岐已七歲了,張着驚惶的眼睛不敢親近陌生的媽媽。麥葦帶同女兒赴港,臨別時她勸慰大哭中的母親,說戰事很快會結束,到時便會帶女兒回來團聚。料不到一別三十八年,麥葦再度踏足澳門時已是一九八三年,六十五歲的她在洛陽離休了。

    漫長的三十八年,時代改變,多少世事遷移,麥葦父母早已作古,兄長也不在人世;在香港時期,麥葦與工作伙伴、廖錦濤的好友梁東蒲組成家庭,共育二子一女;建國之初夫婦被保送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學習,畢業後,二人放棄留京工作,前往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麥葦在設計處任職;洛陽第一拖拉機製造廠組建,麥葦被調到洛陽工學院,當過幼兒園主任和圖書館管理員;大女兒麥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中學教書,小女兒也在河南師範學院畢業;兩個兒子考不上大學,在工廠工作,一生淡泊的麥葦為子女們本份做人而自豪。少時求學的坎坷,令麥葦關注窮困大學生的處境,退休之後拿出多年積蓄一萬三千元,在同事們解囊支持下,組成了洛陽工學機電系愛心助學基金會。麥葦個性開朗,鄰居們喜歡她,子女兒媳敬孝她,一九九九年獲選為“洛陽十佳壽星”。

    麥葦在退休後跟澳門四界救災會老朋友聯繫上了後,收到記載澳門四界救災會抗日救國事跡的《濠江風雲兒女》和《東江縱隊北撤鬥爭紀實》,撫讀時心潮起伏,往往熱淚涔涔。“廖錦濤烈士故居”在佛山南海建成,邀請麥葦前往拜謁,麥葦心潮激盪,亦感欣慰。廖錦濤烈士捨命不渝,在石火般短暫的人生中遺愛結民,千古不磨;麥葦女士堅守信念,甘苦不辭,默默譜寫清如冰壺的高潔一生。

    在雀仔園的歷史裏閃着一個亮點,她就是出生在白灰街的麥葦,談到麥葦就會聯繫到毀家紓難的志士仁人。這個小社區不僅存在碌碌眾生人情,還有大愛;不僅有人間溫度,還有山高水長的境界。

    林中英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