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陸地最低點
聯通十六浦及林茂塘的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是內港的海岸線,名稱其實也與“海岸”有關聯。
從爹美刁施拿地(Demétrio Cinatti)的名字就可猜出他是葡國人,雖然他的足跡如今除了這條馬路外似乎再難尋覓,但澳門早年的城市規劃、建築規範還有澳門最早的氣象觀測等都與他相關。
一八五一年出生於里斯本的施拿地,十七歲就加入軍隊,一八七三年被派駐澳門,並於一八七八年至一八八五年期間擔任港務局長,他在澳時對澳門進行測量並製作細緻地圖,成為日後澳門城市規劃的基礎。又於一八八二年組織澳門最早的氣象觀測,任內也留意到當時珠江口的泥沙淤積,終會有一天令澳門的內港消失,經他反映後葡國派出工程師羅利老來澳制訂解決方案,為日後疏通內港奠定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澳門展開新一輪填海工程,內港海岸線從巴素打爾古街向外擴展,這條串連起原十六號至三十四號碼頭、新填起的海港馬路,就以這位主張疏浚內港、維護澳門港口功能的港務局長為名,稱作“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
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許多食品進口都需循海路,不少魚欄、肉類和果蔬等食品店舖為求方便和新鮮,陸續遷至這條鄰接港口的街道。隨着社會發展,內港部分功能被取代,區內攤販也轉型為食肆或其他商舖,形成今日格局,不過作為澳門陸地的最低點,令人頭痛的水浸問題就至今仍難改變。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