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蓮花廣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論深合區建立綜合型高職院校的必要性
本澳旅遊業須進一步拓展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9月20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本澳旅遊業須進一步拓展

林志軍

    本澳旅遊業須進一步拓展

    年初至今,旅客數量急增,七至八月暑期超出預期,人流量已回到疫前水平。本澳旅遊業復甦呈現良好態勢。但也要看,目前的主要客源來自內地和香港,特別是受益於疫後旅遊出行報復性增長。

    遊澳客增不盲目樂觀

    雖然全球疫情防控已基本結束,但是大多數其他國家或地區仍屬於內地尚未開放或剛開放的旅遊地,而且目前國際航班短缺、簽證困難及機票昂貴,限制了內地居民出境遊目的地的選擇。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資料,今年上半年內地出境遊客四千萬人,其中近半數選擇到澳門出遊。顯然,這種出遊模式並非可持續的“常態”。隨着內地開放境外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增加,尤其是國際航班逐步增加和機票價格下降,內地來澳遊客數量可能會下降。當前世界各經濟不景氣,內地經濟也面臨嚴峻挑戰,都會影響內地居民出境遊意願和消費力。所以,要理性認識今年前八個月來澳門遊客大增狀況,不宜盲目樂觀。實際上,年初港澳恢復疫後正常通關後,大量香港居民重來澳門,兩地通行車船票都被搶購炒高。但進入暑期後,香港居民來澳遊人數已明顯減少,亦表明報復性旅遊的短暫性質,持續性是有高度不確定性。

    面對內地居民的來澳遊熱情,本澳旅遊界應當考慮如何積極拓展商機,打造更多更好的旅遊產品,創新旅遊模式,爭取提升境外遊客對澳門遊的興趣和熱情,保持對澳門景點的偏好黏性。三年疫情,經濟環境和旅遊生態及消費方式均已發生重大變化。旅遊業界需認真研究市場變化趨勢和新一代遊客群體的需求和消費偏好,抓緊時機對本澳旅遊資源和設施進行創新重塑。除了傳統的遊覽項目,應打造更多和更具吸引力的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旅遊項目和活動,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澳門。

    多短線遊過夜客不足

    澳門有許多悠久歷史的建築遺跡,錯落在老城區。僅作為觀賞景點的吸引力不足。可以借力新一代資訊和數字技術對這些歷史建築遺跡進行活化,採用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數字化手段,虛擬和實景相結合,展現內含的深厚文化和歷史底蘊、風土情景、人文傳奇和軼事演繹。遊客可以身臨其境,互動式或沉浸式地觀賞,更直觀生動地體會澳門景點的文化和歷史魅力,感受中西文明互鑒、中西文化交融等方面歷史知識,提升文化素質,獲得多方位的旅遊體驗,增加滿足感和嚮往性。通過創新的文化歷史旅遊體驗,給遊客留下難忘的印象,留戀回遊,或者通過他們的旅遊體驗分享與傳播(數字多媒體平台),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澳門。

    根據特區政府的“1+4”產業發展規劃,旅遊休閒業仍是澳門的主要支柱產業。業界應考慮如何切實有效地做大做強旅遊業。現時,來澳遊客數目雖多,但大多數屬於短線遊,過夜遊客不足。這受制於本地旅遊項目不夠多元,缺少可持續性。因此,旅遊業界要積極開拓可持續的多樣化項目,開發“旅遊+”,引導遊客偏好和消費模式。澳門目前每年有不少文體活動,但種類繁雜、規模偏小,遊客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不足。可以考慮更有效地整合本地旅遊資源,跨界協調,打造一些高品質和大規模的文體盛事;如現有的十一月“格蘭披治大賽車”,或像香港的“搶包山”、日本的“神戶文化節”、西班牙的“森巴舞節”等。結合澳門歷史文化特色,突出主題、定期舉辦,做出規模、加大宣傳、創出名聲,將有助於吸引大量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體驗和消費。多元化和錯峰化是可持續的關鍵。今年初興起的明星演唱會,雖可滿足部分旅遊群體的消費意慾,一蜂窩式推行未必可持續。近期演唱會消費已出現下滑,值得業界重視。

    拓夜間旅遊促澳活力

    提供夜間旅遊活動是增加過夜旅客的一個直接方式。如台灣的大型夜市、香港維港“幻彩詠香江”燈光秀、廣州和珠海等地的海上遊船夜遊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澳門完全可借鑒,豐富夜間旅遊項目,拓展夜巿經濟,既可做大旅遊業,又可增加澳門經濟活力。

    總之,特區政府和業界應從長遠發展角度,抓住當下旅遊業加快復甦的機會,積極進行旅遊業創新,善用澳門獨特歷史文化遺產,應用數字化技術,開發創新旅遊項目,打造新的旅遊消費模式,並且加快大灣區旅遊資源整合和旅遊市場一體化建設,可持續地做大做強旅遊業,加快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

    澳門科技大學教授

    林志軍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