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少女手扎
本書是第一百六十四屆芥川獎獲獎作品,也是二〇二一年日本文學類銷量榜的冠軍,作者在獲獎時只有二十一歲。也可能正因為作者足夠年輕,才會選擇用“應援文化”這個新鮮的話題作為小說的題材。
最初翻開本書,是因為無意中看到一句推薦語,說這本書描繪了飯圈女孩“塌房”後的心路歷程。儘管我沒有花過大錢追星,但也曾經歷過喜歡的明星爆出醜聞,因此自以為能夠體會到“塌房”的痛苦,但我沒有想到,這本書比想像中要沉重得多。
這本書並不長,很快就能讀完。書中的主角明里是一名高一學生,她患有輕度注意力缺陷,很難集中精神學習,所以學習成績一般。來自學業和家庭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活着本身,對她來說,已經要花光所有力氣。“僅僅是起床,床單就會皺起來;僅僅是活着,人也會皺起來。和其他人說話需要繃緊臉上的肉,身體髒了需要泡澡,指甲長長了需要剪掉。最低限度地活着,也並非絞盡力氣就一定能做到。我總是在完成最低限度之前,意識和肉體就斷聯了。”
而追星對於明里來說,是她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支柱。明里在四歲時第一次看到偶像的舞台劇,就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偶像成為她生活中唯一的光。跟我們想像中的狂熱粉絲一樣,明里會用偶像的照片做手機和電腦屏保,會花零用錢買偶像的CD和代言產品,還兼職打工來給偶像打榜投票,空閒時還會在博客上寫文推測和分析偶像的行程和心情。
在應援的過程中,明里也面對着學校、家人和打工的壓力。家裡人不理解她浪費金錢追星,還經常拿她和姐姐比較,不斷批評她學業不好,無法自立。打工之路不順利,工作上頻頻出錯,學業上也被老師警告可能無法畢業。即使如此,明里也仍然堅持追星,因為偶像給了她生活的動力。她說“應援是我活着的方式,是我的宿命”。直到偶像宣佈結婚及退出娛樂圈,至此,這束唯一的光,也消失了。
追星對明里來說,意味着什麼呢?豆瓣中有一個短評,“一個女生將偶像崇拜作為自我生命的價值意義,哪怕是被數字資本收割情感的虛幻人生,但在徹頭徹尾的虛幻裡,才能找到那一點點燃燒殆盡的真實吧”。在追星的過程中,儘管看似明里的付出是資本消費主義的陷阱,可誰又能說,明里不是在追星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生活本身應該給予她的熱愛與快樂呢?
明里沒有辦法在家庭、學業上獲得價值感,但卻在追星過程中找到朋友,甚至能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博客站主。我想起了最近一個微博帖文說,貧窮使人們被迫轉到線上生活。因為現實生活中所有的消費都更昂貴,例如健身需要健康的飲食和閒暇的時間,與朋友聚會需要去咖啡廳或電影院花費金錢。相比之下,線上生活只需要便宜的電費和網費,成為一種獲得多巴胺的廉價方式。
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快樂太難,明里才會選擇寧願追求虛假的泡沫,而不願在現實中找到價值和自我實現。如果我們認為明里的生活方式太離經叛道,那麼更應該反省我們的社會到底犯了什麼錯誤,讓她覺得虛幻比實際更值得追求。
昆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