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賢同心冀滿足居民需求提升使用率
市署活動中心宜差異化發展
【本報消息】日前,市政署向北區社諮會介紹屬下活動中心設施及運作情況。提到社會復常後,今年至七月為止,市政署屬下十間活動中心共有四十萬人次使用,預計全年回復至七十萬人次或以上。但較疫情前每年超過一百多萬人次有落差。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高岸峰表示,大部分中心功能重疊,倡審視周邊設施,設置附近較缺乏的設施,作差異化發展。
高岸峰表示,近年,本澳居民的生活方式出現變化,對活動中心的要求亦不斷提升,社會上亦有更多不同的選擇,相信市政署屬下活動中心使用人次難以回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他認為,這些活動中心過往一直發揮作用,是不少居民日常活動的好去處,但各個活動中心的面積、設施及地點各有不同,部分中心的使用情況未如理想,倘若仍按過往的方式運作和營運,相信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建議當局分析原因,作出針對性的改善,合理運用公共資源。
避與周邊功能重疊
市政署亦提到,未來署方將持續對各中心開展多元化規劃及部署。其中,筷子基活動中心會在短期內增設親子活動區,未來評估使用成效後,會適時推廣至其他具條件的中心。高岸峰認為,大部分中心都設有閱覽區、運動區及遊樂區等,但部分中心周邊已設有公共圖書館、自由波地、公園休憩區,以及其他部門和社團的活動中心,功能重疊並且無優勢,較難吸引居民使用。
增室內兒童遊樂區
他建議,審視周邊設施,設置附近較缺乏的設施,作差異化發展。例如在青洲坊及石排灣活動中心設置較大型的室內兒童遊樂區,就吸引了不少居民使用。他認同筷子基活動中心增設親子活動區,而不少中心設置已有一段時間,部分設備老舊,使用體驗不佳,建議適時翻新設施,為有條件活動中心增設室內兒童遊樂區,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親子活動設施。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心都設於市政街市及公共設施的樓上,不少居民並不清楚活動中心的位置及可以提供的服務。高岸峰建議當局加強線上線下的宣傳,及在中心多舉辦活動,讓居民可以更認識活動中心。同時,應主動和不同的團體合作。長遠考慮改變,例如未來A區的活動中心地點設置及定位等,更好發揮活動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