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談趣
《幼學瓊林》的〈天文〉表過,且說〈地理〉。關於〈地理〉部分,用上很多數目字,如“三山五嶽”、“五湖四海”之類。談到“三山五嶽”的“人馬”,當然不是泛泛之輩,起碼“唔打得”亦“睇得”,如非英雄,必然是“好漢”,如非“好漢”,絕對不是善類,總之是不好惹的。
閑話休提,言歸正傳。文曰:“黃帝畫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切記畫野的“野”,並非粵語的“嘢”。據《史記》載:“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野,指原野。《史記》說:“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這就是“黃帝畫野”,因“畫野”而分都邑。周時各國把國都稱為國,把有宗廟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沒有的叫邑。而夏禹治水,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管子》:“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禹自奠之,西分為荊、豫、梁、雍、冀;東分為兗、青、徐、揚,為九州之地。”《書 · 禹貢》指九州為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爾雅 · 釋地》,指九州無青、梁,而有幽、營。
《幼學》說:“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遠的不說,就以廣東的“花縣”為例,向稱“花縣”或“花邑”,後列入廣州範圍,稱為“花都”。而“北京原屬幽燕,金臺是其異號”。如今要問在北京讀書的學生,何處是幽燕?也許還可以知道,若說“金臺”,相信能答得出者,寥若辰星。又說:“南京原是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我們所處的地方,原名為澳門,緣何稱之為馬交?傳說當年葡人登陸,問此地何名,言語隔閡,答者唔知佢問“乜鳩”,以訛傳訛,語音一轉而曰“馬交”。至於“梳打埠”何解?毋庸再贅,更有鹹蝦埠,乃其產物之名,蓋這“蓮花寶地”,原屬一小漁村盛產鹹蝦與生蠔,以“蠔”作地名,去“虫”而作“水”,名曰濠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