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藍色狀態中重新啟蒙
——沉浸式音樂劇《海洋協奏曲》
在不斷連接天際線的海灘上,海浪似乎追趕着雲朵,孩子們徜徉在恬靜的“藍色氣氛”之中,當海浪溫柔地輕拍岸邊的礁石,靜息般濺起的前浪不斷在後面重複着,似乎要將一切輕拍成透明的藍色——在第三十三屆澳門藝術節的壓軸劇目中,澳門當代藝術中心 · 海事工房二號,呈獻了以海洋環保為主題、為零至六歲嬰幼兒創作的沉浸互動式古典音樂啟蒙劇《海洋協奏曲》。該劇由DKS上海聯合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作曲家多明尼克 · 哈蘭(Dominic Harlan),採用風靡歐洲和北美的Junk Orchestra潤物無聲的理念,以及可回收材料的全手工舞美製作。該劇打破了鏡框式的舞台邊界和演出形式,營造了人樂合一和人海合一的全感官沉浸式音樂劇場。大海題材的音樂啟蒙與公教啟蒙並行,都是沒有先例的,讓該劇成為了兒童啟蒙劇中的典範之作。該劇在與大海為鄰的海事工房演出,整個海域似乎都成為了舞台的隱喻。
筆者帶着剛滿六歲的女兒一起觀看《海洋協奏曲》。女兒一進入劇場就看到大面積的藍色絲綢鋪在地面上,自由的褶皺似乎正在流淌,說:“我們在扮演大海。”我們不只在模仿大海,我們也是大海的一部分。當演員的身體站起來,大海也站了起來,把孩子們席捲在一起,鬆弛卻不失張力,一直流淌到海水變藍。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曾這樣描繪波羅的海:“它是一座平靜無垠的屋頂。”當輕盈的藍色綢布沿着一種律動覆蓋過觀眾,掀起一片藍色的海浪,它越過人們的頭頂一直奔向後方,大海確實成為了運動中的屋頂。心跳隨着泡泡聲咕嚕咕嚕地律動,孩子們感受到了海浪格外輕柔的“撫摸”。當海的遠處傳來一陣若即若離、閃爍不定的樂律。從淺海到深海,一層一層地沉積,柔軟的沙子變成洋底的岩石。對音樂有感知力的海洋生物隨着音律起舞、擺動,抓住視線中的浪,牠們似乎在談論着新的一天在海洋裏發生的新聞,預示了新的一天從大海開始。
《海洋協奏曲》的演出重組了著名古典音樂作品選段,並糅合了原創音樂。在演員和音樂的引領下,大人和小孩一起投入互動音樂遊戲,與音符一同潛入斑斕的海洋內部,細聽海洋生物的心聲,觀眾的五感由此得到新的調動。演員帶着海豚和小孩子們一起進入海洋,他們也成為海洋裏的一員,得到保護海洋和動物的新啟示。女兒說:“我們像真的走進了大海。但是海洋裏的生物出現異常的狀態,牠們似乎遭受了災難,大海變成了悲傷的大海。演員拿着礦泉水瓶放到海豚的嘴裏,我們都不能吃這些東西。大海不能有這些塑膠瓶。”女兒對大海懷有深厚的情結,她曾經在生日中許下“去看大海”的願望。她還不到一歲就開始去與大海為鄰的國家和地區參加歐洲文學節和藝術節,觀看過一些演出,但還是第一次參加大海主題的沉浸互動式古典音樂啟蒙劇,有着不一般的觸達點,大海引領她抵達寬廣的認知疆域。
純淨清澈的單簧管展開海洋的波瀾,低沉渾厚的低音提琴傾聽海洋的吟唱,音樂總監哈蘭在倫敦親自錄製的鋼琴曲目,閃動着大海波濤舞動的節奏性,時而飄渺,時而悠揚,變幻跳躍的音律撩動着每個聽眾的心,每個人都被音樂重新包裹。根據幻想法則而進行“一種舞動詩性”,它滲透到觀眾的肌膚裏去,耳朵、眼睛和身體、心靈都充滿着敞開的連接大海的路徑。當巴赫的旋律在《海洋協奏曲》中響起,似乎是海底世界的秘密演奏首次公開。巴赫小步舞曲的節選片段編曲,讓小孩子從海平面潛入至斑斕的海洋世界中。小步舞曲搖曳生姿、儀態萬千,讓孩子們置身於律動的海底世界——海底山洞裏的水草如夜光般閃爍;斑斕的珊瑚裏藏匿着揮舞搖擺的大螃蟹;似乎在呼喚媽媽的小水母發出微弱卻又神秘的光,成為了大海的光源。尤其是來自深海的燈籠魚,似乎被孩子們的雀躍所感染,頭部的色斑開始時隱時現,發出了隱秘的信號。孩子在此間仿若成為海底中的一員,海底世界給他們留下了一大堆撲朔迷離的問號。
一個短小的樂思就能發展成遼闊的大海。一首由作曲家蘇特 · 邁斯特為單簧管獨奏所創作的隨想曲,在樂思連續模進中,頓時改變了大海的氣氛。音節被散落得飄起來,整個海洋都是,透過音節能看見一個完全轉動起來的世界:孩子們憑着幻想追逐嬉鬧中的海馬和章魚,如同隨想曲各個聲部的互相模仿。隨想曲的調性不斷起着變化,通過調性的轉換,海馬和章魚也在海底中交換神秘的資訊,牠們的友情在黑管的音域中微微發酵。
每一個小孩子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小海豚故事。小海豚Amid不慎撞進了被人類丟棄在海底的漁網之中,著名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的《福利亞舞曲》(La Foglia)片段旋律襯托着牠在掙扎中的不安與焦慮,轉而在莫扎特 Larghetto的編曲中漸漸開始傷心,直至絕望。小海豚本來無憂無慮地在海洋中玩耍,哐當一聲響,全場似乎開啟了靜音模式,孩子們一副副悵然的表情,人類所製造的“塑膠瓶海洋”露出了本來的面目。海洋的塑膠污染問題嚴重威脅着地球的生態系統,令海洋生物窒息,也破壞了人類自己的棲息地。孩子們跟着莫扎特和科雷利的旋律在大海中航行、思考。
大人們和孩子們一起在《海洋協奏曲》的藍色狀態中啟蒙,大人也向着童年的方向,在藍色的沉浸式體驗中再次出生了。我和女兒走出海事工房,走向劇場所在地旁邊的大海,繼續着夏日午後的海洋協奏曲。
曾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