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盜之行也 天下圍攻
報載六男女盜四百五萬元,落網。有兩長者,姑稱之為“二叔公”、“二叔婆”,正在茶樓歎其一盅兩件,當看到這則新聞,驚問這是何方大盜?我在鄰座聞之,暗想:這兩長者大概是“見駱駝言馬腫背”之類,從來未見過“雞屙尿”。試想:已知作案者共六男女,若平均攤分,每人所得不過七十五萬而已,可謂“濕濕碎”。
《左傳 · 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這是
說“貪功”也算是盜,要是貪財,那當然是盜了。近世貪官多如牛毛,而且越貪,其款項越多。初期,貪一萬元者,認為大案。蓋當時“萬元戶”已是了不起。隨着國家經濟好轉,貪十萬元者列入大案。繼而億元之貪,亦屬“小兒科”,原來有貪來之款,藏在家中、地窖之下或暗格之內的鈔票以噸計,刋諸報章者,屢見不鮮,可謂富可敵國。不過這些贓款,很大部分已隨其海外寓公而遷徙。不過有謂“不義之財,理無久享”,往往都是“陰功來,折墮去”,聽來好像唯心論,但現實告訴我們的確如此。蓋“貪”字與“貧”字十分近似。“貪”字的上半部從“今”,指現時的光景;“貧”字的上半部為“分”,分者,散也。
《禮記 ·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今天似乎已德淪禮敗,應改之曰“大盜之行也,天下圍攻”。《禮記 · 大學》也說:“百乘之家,不出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鄭玄對這幾句話的解釋是:“國家利義不利財。盜臣損財耳,聚斂之臣乃損義。”而《食貨志一》云:“盜臣誠可惡,然一人之害爾。聚斂之臣用,則經常之法壞,而天下不勝其弊矣。”
王勃《上劉石相書》說:“澆風易漸,淳化難歸。”的確如此。但願我們的古國能重回正軌,善頌善禱!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