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樂團與拉赫曼尼諾夫
時代出版社一九四八年八月再版的《俄羅斯音樂史綱》對我影響久遠,在音樂資料鮮見、音樂會罕得的年代裡,我是通過這本由西尼亞維爾著、梁香翻譯的書,初識從格林卡到拉赫曼尼諾夫等俄國作曲家的。那時,我懵無所知於當中許多作曲家的音樂,包括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
關於才情驚世的拉赫曼尼諾夫,《俄羅斯音樂史綱》如此引入:“塞爾格 · 拉赫曼尼諾夫的藝術本質是天才的鋼琴演奏家、出色的作曲家、優秀的樂隊指揮的罕有的結合”。作為鋼琴家、指揮家,拉赫曼尼諾夫所達到的高度,我們後來只能求助於唱片去體悟了,那些唱片當然已極為珍貴!拉赫曼尼諾夫之幸運,在於其作品之存世,在於其作品能在音樂會與聽眾見面。不過,想在較短的時間裡,領教或欣賞拉赫曼尼諾夫相當數量的有代表性之作,卻絕非輕易而舉的事情。
就在最近,我竟很驚訝地發現,在澳門樂團二〇二三 / 二四樂季音樂會的介紹裡,在共十六場音樂會中,居然有八場安排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曲目。而且,包括拉赫曼尼諾夫所寫的全部鋼琴協奏曲,還有《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包括拉赫曼尼諾夫所寫的全部交響曲,還有《交響舞曲》等。
雖然,拉赫曼尼諾夫於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六年所寫,一九四一年修訂的《g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首演失敗,以後很長時間也未見叫好;雖然,拉赫曼尼諾夫於一八九五年所寫的《第一交響曲》首演也遭“滑鐵盧”,而且在拉赫曼尼諾夫仍在人間時從沒讓其再次露面。但是,澳門樂團讓拉赫曼尼諾夫所有鋼琴協奏曲、所有交響曲亮相,卻可以讓聽眾全面了解和認知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軌跡和創作面貌。何況,這中間有着光華盡現、藏諸名山之傑作,如《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8)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43)等。
(三之一)
瓊 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