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印爭相奔月誰拔頭籌?
八月十一日,俄羅斯成功發射“月球25”號探測器,按照計劃,探測器將在廿一日着陸月球南極地區。此外,印度七月發射的“月船三號”探測器,將於廿三日或廿四日着陸月面。
俄探測器後發先至
奔月之旅困難重重,在這場以月球南極為終點的“障礙跑”中,誰將率先抵達,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着陸月球南極?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十一日接受記者採訪,作出解讀。
從任務規劃來看,“月球25”號探測器儘管比“月船三號”晚出發近一個月,卻有可能“後來居上”,率先落月。
“月船三號”探測器的奔月旅途為何耗時更久?楊宇光表示,主要在於火箭運力不够,只能將探測器送到相對較低的軌道,探測器需要依靠自身的發動機加速,逐漸抬升至奔月軌道。探測器靠近月球後,由於探測器發動機推力較小,不能一次刹車到位,還要在一圈圈的飛行過程中逐漸刹車減速,到達較低的繞月軌道後,再實施落月。
“這兩個環節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而‘月球25’號探測器搭乘的‘聯盟2.1b’運載火箭能直接將探測器送到奔月軌道,節省了大量時間。”楊宇光說。
另一方面,俄羅斯也擁有更深厚的航天技術基礎。
印度探月兩度失敗
從一九五九年到一九七六年,蘇聯先後發射了數十個月球探測器,先後掌握了飛越、硬着陸、軟着陸、繞月、採樣返回等多項關鍵技術,獲取了大量月球照片和資料。
不同於俄羅斯長久的技術積累,印度目前僅開展了三次探月任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二○○八年發射的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一號”在次年八月失聯,未能完成運行兩年的原定計劃;二○一九年發射的“月船二號”探測器在嘗試月球表面軟着陸時失聯;“月船三號”探測器則基於“月船二號”任務的數據分析,作出了改進,再次嘗試落月。
楊宇光指出,軟着陸的難點在於探測器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將每秒一千多米的飛行速度降為零,這一過程很容易發生探測器墜毀,此前,印度、以色列、日本都未能實現軟着陸。
然而,外界認為,“月球25”號探測器能否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在月球南極地區着陸的探測器,仍存在不確定性。
核心是建永久基地
“雖然蘇聯積累了許多探月經驗,多次實現月面軟着陸,但‘月球24’號與‘月球25’號任務畢竟時隔四十七年,俄羅斯是否完整地繼承了前人的技術,仍存在疑問。”楊宇光說。
此番,“月球25”號、“月船三號”探測器如果成功落月,將加深人類對月球南極的認知,加快人類探索月球的步伐。在楊宇光看來,月球南極在人類探月過程中,具有科研、工程雙重價值。
“新一輪探月熱潮的核心是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開展長期科考和資源的原位利用,月球南極目前是熱門選址點位,它存在長期光照的區域,易於解決能源和熱控問題,而附近的永久陰影區域可能含有大量水冰,這對於保障航天員工作生活、降低月球科考成本,以及建立更廉價的往返運輸系統具有重要作用。”楊宇光說,水電解後可產生氫和氧,如果將液氫液氧作為航天器推進劑,月球就可以成為人類飛向更遠深空的“跳板”。
(中新社北京十一日電)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