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資源 盤活舊區
今年春節、元宵期間,政府嘗試把車水馬龍的新馬路闢為步行街,任我行史無前例,吸引大量居民和遊客慕名前往遊玩、消費,盛況空前。畢竟通衢要道不可能長期封閉,政府明言難以再辦,但可借鑑。時隔數月,與新馬路一街之隔的福隆新街,很可能被列為限時步行區,倘成事,料前期在周末試行,待各方適應後長期實施。
福隆新街位於半島市中心,歷史悠久,遠近馳名。曾幾何時的銷金窩,“花街”二三事,皆可成談資。至今兩旁平房獲保留,定位旅遊區但不算過度商業,難怪成為旅客“打卡”勝地。該區特色豈只紅窗黛瓦,巷里、舊樓保存良好,轉角就有隱世美食,漫步其中,儼如時光倒流,滿足人們尋幽探秘,具條件活化善用。
步行街除提供給遊客、居民全新城市體驗外,其深層意義是延展已迫爆的旅遊景點,增加推廣旅遊籌碼,搞活舊區經濟。多年前類似的文化旅遊路線已有人提出,近年亦有零星活動,為自由行或文青型遊客提供另類文化體驗,且被廣泛流傳於內地知名社交平台。
“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尚處醞釀階段,但當局已有初步構思,比如計劃安排更多演出、設置藝術裝置或舉辦文化活動,帶動區內發展。若將這個“任我行2.0”與紓緩承載力有機結合,不僅能豐富和改善遊客體驗,也能平衡社區發展,借助遊客消費為這些相對冷門、經濟活力不足的舊區帶來商機和工作機會,相信可達至多贏。
“封區”化身步行街帶來的人流量難以預計,但針無兩頭利,必然附帶許多隱性社會成本,舉凡交通、居民出入都有影響。有關部門應與住戶、商戶充分溝通,廣泛聽取民間意見,有商有量。加強各部門協調,研擬試行時機,具備條件後才長期實施,過程中保持與民間對話,爭取社會更多支持。
“新馬路任我行”的成功,天時地利人和,未必能完全複製,當局有必要結合福隆新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