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從詩中尋找生命之本質
媽媽的話
以機器人校園講述融合生故事
思想比生命更長久
《別什麼都說“好”》
《藏翅膀的人》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7月1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思想比生命更長久

林龍彬


《歷史的敘述方式》 作 者:茅海建 出 版 社:上海三聯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思想比生命更長久

    《歷史的敘述方式》是茅海建教授近年來隨筆與演講的結集,該書處處體現了茅教授對歷史的反思。然而書中最令人感動的,不是茅教授對中國近代史深刻敏銳的洞察,而是他回憶良師益友時流露出的點滴摯情,對師長的敬意、對同道的勉勵、對學生的期待,本書的追求便是思想比生命更長久。

    本書開篇記錄了茅教授在張庫大道與西伯利亞大鐵路旅行時的所思所感。一座又一座沒落的城鎮,一處又一處荒廢的鐵路,都透過作者那清晰流暢的文筆訴說着曾經的繁華、如今的蕭條。張家界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以及庫倫至恰克圖的這條曾經興盛了一百多年的貿易線,於十九世紀末開始走向衰落。導致張庫大道衰敗的主要原因,便是俄國對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築,和張庫大道一同沒落的還有曾經繁華的張家口與庫倫,曾經風光的晉商與忙碌的駝隊,這一切就這樣在人們的記憶中煙消雲散了,只能在那冰封的典籍中去尋索張庫大道存在過的痕跡。取而代之的自然便是西伯利亞大鐵路了,而誰又曾想道,這條浩大而漫長的鐵路在全線開通後不久,便在一股又一股的歷史洪流中,一步一步地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無獨有偶,西伯利亞大鐵路也走上了與張庫大道一樣的命運。

    最令人觸動的,便是茅教授對澳門歷史的洞察,正如茅教授在書中所強調的:“澳門的歷史,不只一次地證明了外部環境的重要性。今天的澳門人只能不斷仔細地觀察外部環境,以獲得對澳門至關重要的生存與發展機會。”所言的確如此,縱觀澳門歷史的發展,每一次外部環境的重大改變,對澳門而言,或許是危機又或許是轉機。有時轉機出現,卻沒有被當時的澳門社會所把握,而致使轉機逐步變成危機;有時危機出現,不料化險為夷,化危機為轉機,澳門又把握住了一次新的繁盛周期。歷史一次又一次論證了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周期往復,盛衰循環是澳門發展的重要特徵。客觀地審視澳門當下所處的階段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深入細緻地觀察外部的各種變化,只有這樣,方能充分把握澳門的發展機遇。從茅海建教授對洪仁輝事件前後清政府的對外政策,以及澳門當局在該事件之前碰巧所採取的“開放政策”的分析中,猶不得不令人感嘆,澳門的幾度繁榮與衰落,有幾次是偶然,又有幾次是必然。

    茅教授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充分踐行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信條,尤令人敬重,而最令人觸動的是書中流露出的對老師、對學生一點一滴的真情。人生的路上,有艱難、有困苦、有挫折、有坎坷、有風霜、有雨雪、有清泉、有甘露……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風雲變幻的世界中,與大起大落的社會裡,紛繁嘈雜,熙來攘往,保持一顆平靜坦然的心,不知有多麼困難。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對天地而言,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無足貴賤;對人而言,最彌足珍貴的是家人無私的親情以及朋友純真的友情。

    歷史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不會重複細節,但又總是驚人的相似。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似乎一切都在變,又似乎一切都不變,無論世界怎麼去變,永遠不變的是人性。就如黑格爾的那句名言:人類從歷史中所能得到的教訓,便是人類從不汲取歷史的教訓。

    林龍彬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