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3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我上半年外貿首破20萬億
今年我國貨貿料仍執牛耳
專家:我國經濟仍將較快增長
敦煌旅遊“火”得早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7月14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專家:我國經濟仍將較快增長

    專家:我國經濟仍將較快增長

    【中新社北京十三日電】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北京大學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十二日在北京表示,從現在開始到二○三五年,中國實現年均百分之五至六的實際增長完全有可能。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近日舉行。林毅夫作為咨詢委員會委員,在與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後來者優勢

    林毅夫稱,作出這一判斷,最主要是因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經濟體,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方面有後來者優勢,可以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技術創新的來源。而發達國家、高收入水平國家的產業技術已經在世界前沿,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就只能靠自己發明,而發明的投入很大,風險很高。

    他指出,從過去一百多年的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技術最前沿國家的人均經濟增長平均每年大概百分之二,加上人口增長有的快有的慢,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但是我們如果利用跟發達國家產業技術差距的後來者優勢,以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比如說二○一九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百分之二十二點六,相當於德國在一九四六年、日本在一九五六年、韓國在一九八五年跟美國的差距的水平。“這三個國家跟中國處於同樣追趕階段的時候,實現了十六年年均人均GDP增長超過百分之八。他們可以實現,就代表中國利用後來者優勢有這個潛力。”

    新經濟優勢

    林毅夫進一步指出,如果跟當年的德國、日本、韓國相比,當前中國還有在新經濟上的優勢。新經濟,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中國來講是新的,對發達國家來講也是新的,中國跟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新經濟、新技術有研發周期特別短的特徵,投入主要是以人力資本為主,而中國是一個人力資本豐富的國家,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同時,中國還有全世界最好的產業配套,具有德國、日本、韓國所不具備的巨大國內市場,這同樣是優勢。

    因此,林毅夫認為,把後來者優勢和新經濟優勢加起來,中國到二○三五年之前有百分之八增長的潛力。

    “當然潛力只是一種可能性”,他說,在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方面,中國現在碰到一些“卡脖子”的問題,但總的來講會被“卡脖子”的技術並不多,而且可以利用舉國優勢來克服。“綜合這些因素,我相信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六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