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劇會
一齣戲正式演出前,演出者多會安排作半公開(有觀眾)的演出。
視乎排練進度及演員對台詞的熟悉程度,演出可以是圍誦台詞的“坐排”,或帶有台位走動的“彩排”(演員有沒有劇本在手均可)。加設這兩個程序的好處,是易於發現並作出改善。編劇和導演透過現場演、觀者的互動,早收到點去蕪存菁的依據。“坐排”的最高境界就是:舞台側設旁白,交待一些重要的舞台指示;演員化好妝,穿上戲服,面向觀眾排排坐,以儀容傳情表意。這種無劇本在手的“坐排”經一再雕琢後,大可改作正式公演。而排練場帶有台位走動的,錯漏較多,導演叫停的次數也多,一般只接待內行人在場觀賞及提意見。
演戲空間為本地劇壇熟悉的業餘編劇王智豪兩齣新作《危機中年》及《垂死母親的故事》於上周日分上下午安排了兩場讀劇會。我觀賞了下午場《垂死母親的故事》的演出,印象深刻。演後座談會上,我先提出了對讀劇會個人的認識,隨後我及與會兩內行人對演出亦提出了一些意見。如果他日此劇作正式公演能作出悉心改善,這就算是讀劇會最大的收穫了。
據聞《母親》改編自年前發生在加拿大的真人真事。主要人物有警官,電視台採訪員及媽媽。此劇故事峰迴路轉,戲味濃;故事的終結似乎正好是另一故事的開始,耐人尋味。
幾位演員演技不錯。我除了表示導演為個別演員的音量過強或稍弱應作出均衡處理外,還刻意指出時下舞台劇演員對字正腔圓的重視不足。以下是我紀錄下來的一些常見懶音實例:或(話)者,生(身)活,醫生(身),遠(乳)房,犯法(佛),真偽(危),但(大)係,light Change (chan),朋(頻)友,教(嫁)我,銀(Ngun)包等等。
直觀性乃舞台劇的其中一項特性,“百密一疏”,每次總有這樣或那樣的“錯失”,舞台劇引人入勝處正在於此。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