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護院發佈三科研項目
【本報消息】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日前完成三項由澳門基金會贊助的科研項目,並於昨日舉行成果發佈會,內容包括“護士學生專業身份建立比較”、“澳門外地家務工作者健康素養促進計劃之成效”及“粵港澳大灣區華人‘善終看法’及生命末期照顧中‘盡孝表現’”。
發佈會昨日下午三時於離島醫療綜合體鏡湖護理學院大樓二樓會議中心舉行,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總監陳穎茜,教青局高等教育廳長許嘉路,社工局長者服務處長甘潔玲,衛生局社區醫療衛生範疇護士監督梁寶鸞及學院副院長邢志紅等嘉賓出席。
促支援社區療護
善終及盡孝研究在粵港澳大灣區五市,包括香港、澳門、廣州、珠海及江門作問卷調查,了解該些地區華裔常住人口的死亡素養。研究共收集三千二百二十一份有效樣本,針對“實踐知識”、“經驗知識”、“事實知識”及“社區知識”四大方面調查,其中以“社區知識”得分最低,意味着受訪者對社區中有關生命末期照護和援助的資源認知相對不足。團隊建議政府規劃深合區民生政策時,可透過醫療、社會支持及教育體系,發展社區安寧療護及生命末期支援服務。此外,建立社區伙伴關係以加強生命末期支持系統,並透過全面的生死教育,提升公眾死亡素養。
此外,促進澳門外地家務工作者健康素養的研究預錄影片、線上課堂及網頁的方式對提升家傭健康素養的成效,報告發現預錄影片及線上課堂有較好效果。結合家傭的工作條件,影片是最理想的促進健康素養方式。並提出協助家傭促進健康素養,實現人人享有健康,對提升澳門整體公共衛生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憂神化護理人員
護士學生專業身份建立比較研究,對廿九名不同年級護院學生及五名教職員進行訪談調查。報告發現,護理教育在護士專業身份建立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訪談中亦發現受訪學生對“白衣天使”稱謂有另類解讀,怕大眾“神化”護理功能,畢竟護士/護士學生亦有人性軟弱面,護理專業亦有職業局限,希望社會給予護士和護士學生更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