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5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大三巴竟然有“仔”
新聞特搜
澳大研討生物醫學前沿創新
青少時裝技術賽報名
《時代之聲》月底呈獻今售票
偽裝彩虹展宣揚環保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6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大三巴竟然有“仔”



聖若瑟修院神父與畢業生合照


該區附近街道均以“三巴仔”命名


聖若瑟教堂有“三巴仔”之稱


    大三巴竟然有“仔”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地標,大家都相當熟悉,其實澳門還有一個“三巴仔”。

    在三巴仔街北面盡頭,有一組鮮明的建築群,就是聖若瑟修院及教堂,與功德林遙相對望。一七二八年,耶穌會中國副省創辦了這所專門培訓赴中國內地傳教神職人員的修院。該處主體建築包括修院大樓和兩座附設的教堂,建築群矗立在澳門崗頂之巔,是崗頂一帶的地標。聖若瑟修院教堂為巴洛克式建築,大門前有五十二級石階,從地面仰望圓頂,頗為壯觀。

    三巴仔由來有段古

    “三巴”是聖保祿 (São Paulo)的中文譯音,由於聖若瑟敎堂的興建時間,晚於聖保祿敎堂(坊間俗稱“大三巴”),規模也較小,坊間習慣稱之為“三巴仔”,又即“小三巴”,以此區別於“大三巴”。

    時而世易,附近街道均以“三巴”命名,如三巴仔街、三巴仔橫街、三巴仔斜巷、三巴仔里、三巴仔圍等,這一帶也叫做“三巴仔”,是澳門南區較早期的住宅區。

    石仔修路串連內港

    此前,該區有一條從澳門崗頂(古稱磨盤山)前往內港漁村的土路,聖若瑟修院創辦後,神父們以石仔修築了這條由內港直通修院的捷徑,用於運輸建築材料及教會所需的其他物資,以及人員往來。時至今日,該區仍以民居為主,保留着昔日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