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9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未來數日料大雨頻密
三地專家研討食安標準
今多雲有雷雨
(新聞小語)汲取教訓糾正吏治頑疾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6月14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新聞小語)汲取教訓糾正吏治頑疾

夏 耘

    汲取教訓糾正吏治頑疾

    挖啊挖啊挖,為了重鋪管線、路面維護、基建工程等,小城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總有一區在掘路。城市發展快,基建要完善,大家理解,但若工程效果不如理想,不但浪費公帑,更對民生造成二次傷害。拖沓多年方建成的內港北泵站工程,正是新近的反面教材。

    踏入風季雨季,審計署日前公佈《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的建設》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揭開前民署、工務局及文化局歷六年才確定選址,導致原定一四年完成的工程最終在二一年才竣工;耗資逾億建成的內港北泵站,實際上只能應付十年一遇的降雨強度,錯在前民署在排澇標準及規格的重大方向上與工務局明顯溝通不足。事涉設計方案的關鍵內容,雙方各自為政、粗疏大意,關乎公帑運用甚至公眾安全的具體技術問題,既不積極謀劃,也不主動作為,錯失了優化完善的時機。

    內港北泵站二一年五月底竣工並開始試運,旋即敵不過幾日後的一場暴雨,內港北集水區仍嚴重水浸,引發社會質疑。審計發現,除了舊有管道排水能力不足,已更換的管道亦可能存在排水能力不足問題。因為當時僅屬降雨初段,雨勢不大,路面已開始積水,即表示已更換的排水管道,將雨水排入用作蓄水功能的箱涵渠的速率,低於當時雨水向相關排水管道匯集的速率。

    木已成舟,問題是如何盡力補救。舊區水患問題長期困擾居民及商戶,“治水”更是多年來的政府施政明確承諾。內港北泵站排水能力不足,解方需要目前正施工的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關鍵是要適度調整內港北的雨水分流至內港南系統排放,從而減低內港北泵站的雨水處理量。

    內港北泵站成效不彰,歸根究底是部門統籌不善,各自為政。在“一個政府”之下,這些缺失不但令政府具體的政策措施延遲落實,更令社會各界長年累月的訴求未能在合理時間內得到妥善回應。凡此頑疾若未能校正,文過飾非,只會換來沒完沒了、“不似預期”的審計結果。管治效能,談何提升?

    夏  耘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