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失業待業抑鬱風險高
經民聯三建議支援輔助緩解風險
【本報消息】為了解當前澳門居民心理健康情況,澳門經濟民生聯盟獲澳門基金會資助,開展“澳門居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就調查結果,聯盟呼籲優化本澳多元產業結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重視家庭主婦群體,促進企業、居民與特區政府之間的理解、信任和溝通。報告將交予相關政府單位。
青少抑鬱風險較高
新聞發佈會昨日下午二時在聯盟會址舉行,聯盟主席劉家裕,理事長何金明,副理事長凌家珍,會員、註冊心理治療師陳立文介紹調查結果,會員導師黎千瑜介紹將舉辦的舒展身心工作坊。
劉家裕表示,聯盟去年十二月中旬開展該調查,以“長新冠”引伸的“應激反應”及結構性失業等心理健康影響為背景,旨在了解本澳居民中焦慮和抑鬱程度,從政府政策或利民措施等方面提出具參考價值的建議。調查以線上問卷、街訪及訪談等形式開展,共收回一千三百○二份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年齡十二至十七歲受訪者存在較高抑鬱風險,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受訪者存在較高焦慮可能,失業、待業和家庭主婦受訪者面臨較高的焦慮和抑鬱風險,自僱受訪者也存在顯著焦慮風險。整體而言,本澳居民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具一些潛在心理風險,側面反映仍須加緊重視居民身心健康,尤其要引導學會緩解焦慮和不安情緒、調節生活壓力等。
助經營就業減風險
針對調查結果,聯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經濟上,建議短期內先從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傳統產業的發展,拉動旅遊、餐飲、住宿、票務等一系列服務行業,大量為中小企提供就業崗位,提升市民收入,降低心理健康風險。此外,中小微企風險承受力普遍較弱,在疫情期間受到的衝擊較大,雖然特區政府在疫情期間針對此類企業提供過補貼政策,但隨着防疫工作的全面放開,補貼已經停止發放。政府可通過文化局現有資助項目,或新增旅遊局資助項目,針對性指引或幫助相關企業申請或參與有關項目,實現間接扶持,協助企業度過難關。在後續經濟發展上,不斷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等對口產業,從根源上減少結構性失業導致的抑鬱或焦慮情緒問題。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民生上,建議持續加強居民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知識在社區普及化。根據過往研究,經歷焦慮或抑鬱情緒的群體,在尋求或接受精神心理健康支援的意向不高。是次調查結果顯示,失業、待業和家庭主婦群體面臨較高程度焦慮和抑鬱風險。現時社工局有為失業人士提供經濟輔助,勞工局亦協助相關對象進行職業配置,建議未來為青年或待業人士如大學畢業生做好生涯發展規劃,協助其在就業上的穩定。
政府部門應多鼓勵及組織各個社會團體致力推廣心理健康,針對不同特定群體,舉辦健康講座、工作坊、外展活動、傳媒節目進行宣傳,幫助提高居民對心理健康的意識和了解,減少對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的污名化和歧視,鼓勵有需要人士適時尋求協助,更好運用現有的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輔導服務資源。
減輕家庭主婦壓力
三是群體上,建議重視家庭主婦作用,針對這一群體深入調研,了解心理特徵和心理健康狀態,釐清所面臨的主要壓力來源,針對性提出心理服務方案,減輕心理壓力,從而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