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貿易大國 人民幣強大後盾
隨着中國政治、經濟各方面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果顯著,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支付貨幣的功能不斷增強。目前人民幣是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和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排名第三,去年五月開始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至二一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金額超過4萬億元。
汽車出口超日本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的地位,是人民幣國際化最強有力的後盾。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第一汽車消費國”,但不久將來可望取代日本,進一步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今年一至四月,中國汽車企業出口137萬輛,其中乘用車出口114.2萬輛,同比上漲1.1倍。今年第一季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主要動力是烏克蘭危機下俄國車市的國際品牌被中國車替代,但相信中國站穩汽車出口最大國寶座將指日可待。○二年中國加入世貿時,全年汽車出口量僅2萬輛,今年四月單月出口卻達37.6萬輛,發展實在驚人。
如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與黃金或實物掛鈎,全靠發行國政府的“信用”保證。筆者上周認為作為“國際貨幣”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發行國必須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政治高度統一、經濟體量有規模並相對穩定,有軍事實力作後盾。中國符合上述條件,人民幣現在已被視為美元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
多國欲去美元化
“美元霸權” 的各種弊病不斷暴露,“去美元化” 之聲此起彼落。美國國債一向是國際投資者熱門的投資標的,近年外國持有的比例不斷減少,二三年一月佔比已跌至24%,中、日兩國減持最多。“去美元化” 潮流導致人民幣等非美元貨幣需求上升,俄國被剔除出SWIFT美元結算系統及被凍結美元資產,使很多國家被動地尋求美元以外的貨幣,客觀上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機遇。
但是必須承認,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支付貨幣在全球所佔比例目前還較少。在各國貨幣儲備的比例上,目前人民幣只佔2.7%;在國際支付貨幣系統(SWIFT)中使用比例,人民幣只佔1.91%。這些比例與中國作為經濟和貿易大國的地位極不匹配。人民幣國際化將會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也不需急於求成,不能揠苗助長。
短板不自由兌換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短板是不能自由兌換,因此,中國與很多國家央行達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期解決這個問題。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三月份中國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的份額超過美元,去年人民幣跨境結算的規模已達42萬億元,這無疑是中國利用本身龐大經濟體量和貿易大國優勢取得的可喜成績。
在國與國雙邊貿易中,目前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是“去美元化” 的一個趨勢,但可持續性條件應是雙方進出口值大致相同,否則出超國將被迫持有對方的貨幣。若這種貨幣不是國際通用的自由兌換貨幣,就只能被迫向入超國買東西,或者再換成其他國際通用貨幣向他國買東西,如此必須面對更多匯率變動的風險,並增加了交易成本。中國人民銀行對外簽署40多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其中很多是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貨幣匯率亦相當波動。
本幣互換有風險
阿根廷月前高調宣佈與中國達成本幣互換協議,今後並改以人民幣結算中國入口商品。阿國貨幣披索貶值情況驚人,今年三月份的通脹率為7.7%,與去年同比上升達104.3%!該國市面常出現黑市搶購美元狂潮,近日官方匯率大概是1美元兌221披索,但普通人無法換得到,而黑市兌率高達1美元兌460披索。我們不知道中阿貨幣交換協議的具體細節,但總不至以黑市價折算吧?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若以官價換回一大堆不斷貶值的阿國披索,對中國就不是一本合算的經濟賬了。阿根廷當然會很高興,但其實是把披索貶值的風險轉嫁給中國,必須十分注意。下周再談。
容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