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人須濟急時無
《論語 · 雍也》有一篇是說到“錦上添花”的。文章說:“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要明白這段文字,首先要知道幾個詞:“釜”、“庾”、“秉”。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單位,六斗四升為一釜,這是米穀的成數,數量不多。庾也是容量單位,是十六斗。而秉是十六斛。
子華名公西赤,是孔子弟子,他被派出去做大使,這時孔子在當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學,因為公西赤出使,還有母親在家,於是代公西赤的母親請求實物的支助。孔子答應給她一釜,這數目不多,所以冉求為她“請益”,即請求增加。孔子也答應了,給她一庾,即十六斗。冉求當時是在孔子那裏當總務,權在自己手裏,便任意妄行,為了同學,不管孔子的意見,擅自批給五秉,一秉十六斛,甚為慷慨。孔子知道了卻並沒有責怪他,如果要追究的話,事情相當嚴重,可能是革職查辦。孔子說:“赤(公西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孔子是說,你們要知道,公西赤此行出使到齊國,神氣極了,乘的是一流的交通工具,相當於今天的“轆死老鼠”,衣輕裘,相當於今天的西裝革履。照常理,他的額外津貼,只須拿出少許便足以養母安家。我們幫助別人,要在人家急難之時,而公西赤根本就沒有這需要,如果再給他這麼多津貼,無疑是錦上添花。有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孔子對冉求沒有苛責,只是說明一些道理,原因是冉求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入。此亦審情度理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