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際戲劇比賽觀後感
澳門第三十一屆校際戲劇比賽我看了一場網上直播,觀感如下:
一、劇場收音設施還需改善。少年、兒童演員發育尚未成熟,未必能掌握好發聲技巧,在劇場不配戴上無線咪演戲,而又希望觀眾像看電視、電影那樣,把人物每一句說話都清晰地聽入耳,得要雙管齊下:選用質優的地咪或吊咪及要求所有演員都能把台詞鏗鏘、生活化地說出來(舞台腔)。不然,當一齣戲有三兩位演員音量不足或要刻意高聲唸出台詞時,整體演出效果就不如理想。
二、如果說,藝穗會主辦的匯演是在簡陋劇場上演出的話,校際戲劇比賽的演出就是在赤貧劇場上演出的。客飯廳,只有沙發,沒有茶几,圓桌上空無一物,桌旁只有椅子兩張,一家人進食時,還得要從“外邊”搬三幾張櫈或椅進來;課室景,只有椅子沒有書桌;戶外,除公園櫈一張,沒有花草樹木或石塊作支點,一點美感也沒有;墳場只有墓地一座;海關人員檢查水客帶貨,行李箱是放在地上的,多安放一張辦公桌真是那麼困難嗎?
三、最弱的一環算是劇本了。十幾分鐘的一齣戲,場次多,戲劇性不強(平鋪直述),劇情鬆散,沒有懸疑、意外……我們的編劇,不妨多讀一些昔日本地年輕人的作品如:《萍水相逢》(麥發強)、《人質》(陳俊龍)、《一門四美》(李嘉敏)、鎖難開(鄭桂卿)、《尾班車》(陳栢添)、《傷逝》(莫兆忠)、《桃夭》(韋明月,古光源)、《傳家之寶》(錢浩程)、《幸運何價》(譚淑霞)、《有冇攪錯》(余志雲)……這些小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氣呵成,主題清晰,趣味性高。
四、甄選(初賽)不宜取銷。即使最後全部進入決賽,活動質素必比不設甄選的好。
五、節約。校園演藝比賽由本地資深藝術工作者加上一兩位外地嘉賓作評判,已經很足夠了!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