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集散地
可惜我是在去年底隔離酒店開始清場、社區門診尚未開門迎客、藥物供應吃緊之際,遭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每天的新增感染人數只計算入院的數十人,沒有被納入統計數字的我,又一次墮入了澳門歷史的真空地帶,在小城的瘟疫史上被輕輕抹去。
短短一個月內,經歷了一輪全城搶購維他命C、消炎藥、退燒藥、布洛芬和止咳水,不久又輪到腸胃藥、牛黃解毒丸被掃光。
如今水客漸多,離澳多捎藥品藥油,三個世紀前的水客亦不遑多讓。澳門曾是亞洲有名的藥品貿易集散地,旅客來澳門採買的不是治嘴饞的杏仁餅花生糖,而是貨真價實的外國藥材。
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的七至八月,佛山中醫、天主教徒倪維智到澳門採購外國藥材之餘,到聖若瑟教堂與舊識耶穌會神父法方濟各(Francesco Valla)相見。法方濟各將剛抵澳門的耶穌會士王安多尼帶來的一桶鼻煙和十斤冰片交給倪維智,稱此貨在澳門一時難銷,託他帶至廣州發賣。
倪維智倒賣完這些西方藥材後,於十二月將銷售所得的一百七十五両銀子帶回澳門,交給法方濟各。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十二月,倪維智又往澳門購買豆蔻、蘇合油、洋青等西洋藥材,轉售至蘇州。
澳門人少,本地藥品需求有限,在內地卻商機無限。西藥遂成十八、十九世紀澳門的重要進出口貨品之一。
據《中西聞見錄》的“澳門近事”所記載,單是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七月,澳門這個彈丸之地,進口洋藥達四千○七十九箱,值二百六十六萬元。
然而,兩世紀前的澳門藥品貿易網,比單純炒賣牟利複雜多了。以倪維智為例,他藉着中醫身份遊走澳門、廣州、蘇州轉售西洋藥材,實則從中運送教會經費、護送教士,捎藥同時捎情報。
(養病記 · 十一)
卡 比